
在文传学院,有一位自称"教学匠"的老师,他又博又专,通晓广告、传媒,对金融品牌研究颇有建树;他松弛有度,教学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于品行规矩则严格要求;他乐活新潮,写微博、用校内,新鲜玩意样样精通。他就是广告学专业的系主任--王晓乐老师。
晓谕有方 乐职幸业
最早接触晓乐老师是在大一上学期广告学概论的课堂。入学伊始,同学们对于广告专业存在着些许陌生。晓乐老师的两个观点,为同学们解开了思想困惑:一、学习广告学专业不限于从事广告行业,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大家将会是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对品牌、传媒、公关等领域,都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广告是经济问题。广告是经济驱动力之一,纵观美国社会财富的来源,发达和成熟的广告行业为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广告行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再者,广告本身是经济行为,广告属于营销传播的范畴,而营销传播是企业的重要管理职能。本质上,广告是经济现象,其次是文化现象。因此,广告的学科特长可以与学校的财经强项相结合,使专业更具差异化优势。
"我始终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教学匠,而不是教书匠",晓乐老师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课堂上采用鼓励同学们提出质疑、开展课堂讨论等体验式、研究式教学途径,注重教授同学们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视野、科学怀疑的态度。此外,晓乐老师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分开的两方面。在这一教学理念的驱动下,晓乐老师带领我们完成了某学习机的营销推广案与某券商的品牌策划案。"广告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战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用实践去消化理论,用理论去提升实践;用实践使理论落地,用理论提升实践高度,二者就可以有机结合起来了"。
在大二教授我们广告策划的课时,晓乐老师对我们的要求相对于大一时有了一些差异。"大一时,我努力将同学们从应试教育的泥淖里拔出来,打开思维和视野,不被条条框框所局限。同时,严格要求必不可少,达到自由不散漫,自由不放任的状态,让同学们在中学时期形成的刻苦学习、严格自律的好习惯继续保留。大二要让同学们高处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细节、操作都提出了更细致具体的要求"。
晓切"民情" 乐群善友
除了课上、课间的"线下"交流,晓乐老师很早就注册了人人网,和同学们保持着密切的"线上"互动。"不可否认,我们师生之间存有代沟,在生活方式、价值形态等方面,虽有共性,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原因,也有着较大差异。通过看同学们在人人网上发表的日志和状态,我可以更容易地去理解大家,除了原则性的问题,我就会对同学们更包容,对你们的难处、想法的体会会更多,而不再是以单一而简单的标准去要求大家"。晓乐老师谈道。
晓乐老师还非常注重与同学们的面对面、一对一形式的交流。他每个学期都会以这种方式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去深入了解学生个人的问题、困难、缺点。此外,晓乐老师也会经常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联系,帮助他们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困惑,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着和谐、密切的关系。
晓趣畅读 乐活至"潮"
课间休息的时候,晓乐老师总会饶有兴致地和同学漫谈几句,对于这位70后的老师,他的话题却十分贴近同学,能引起大家热烈地回应,比如:Itouch的越狱破解,谷歌Android手机系统的软件资源,苏打绿的造型与新歌,他发起的议题和同学们的兴趣点总是可以很融洽地对接,师生之间快意畅聊,谈笑风生。此外,微博--一个同学们尚未来得及关注的新兴事物,晓乐老师已经玩得轻车熟路,院庆汇演时,作为主持人的晓乐老师用微博实时转播实景盛况,引得数万粉丝齐齐关注。"首先,这些新潮的东西都与传媒有关,由于我的专业--广告是要求对潮流有着很充分把握的专业,所以,我对新奇事物也必须时刻保持密切的关注度。拿新媒体举例,如果我对相关媒介没有使用经历,从未体验,做相关的研究也就是隔靴搔痒罢了。因此,这是专业素质的要求。"晓乐老师说道,"第二,我对孩子、对现在的学生特别关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沟通的双方有经验交集,那么沟通就容易达成;如果双方互不了解,那沟通就很难进行。对于教学来讲,如果师生产生共鸣,那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相处。"
除此之外,晓乐老师喜好阅读。每个学期,晓乐老师都会联合几位专业老师为同学推荐阅读书目,上课时,晓乐老师还常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畅谈心得体会。"人生的经验由阅读和阅历组成,阅历是直接经验,阅读是间接经验。课堂的学习时间极其有限,花时间去读书是最好的投资,能修养身心,自我提升。"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形势,晓乐老师对同学们提出 "抬头苦干,知行合一" 的建议。用扎实掌握的知识去踏踏实实的工作,同时密切关注新事物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力。
(文化与传媒学院 09广告 孙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