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红色纽带。目前,血液还不能实现人工制造,只能通过广大公民无偿献血来获取,在正常情况下,充足的血液是健康体质的保证;如若发生意外,血液就成为维系生命的关键。奉献爱心,我校上千名同学加入到义务献血活动中,他们用自己的热血点燃了一盏盏希望之灯;用自己无私的爱将一个个伤病患者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在他们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献血的洪流中,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爱的奉献之歌。———编者按新学期开学不久,一辆白色的献血车缓缓开进校园,又一次义务献血活动开始了。一大早,一条献血“长龙”出现在百果苑食堂外,不断有同学加入进来,同学们有说有笑,都为自己的献血之举感到兴奋、自豪……这只是我校多次献血活动现场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0年,乐山中心血站在我校共开展了4次采血活动,累计献血人数400余人次,采集血液约120000毫升。2009年11月我校正式启动了机采血小板志愿者招募工程,总共招募机采血小板捐献志愿者2000余名,他们为临床需要血小板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健康血源保障。
“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强,是血库应急血源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站刘主任说。120000毫升血液可以拯救很多生命垂危的病人,这些病人对献血者而言是陌生的。对于陌生的人,为何他们会无偿地献出自己的爱心?义务献血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吗?献血服务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又做了怎样的努力?义务献血的意义是什么?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献血,分享同学们的感人故事。
迈开献血的脚步为了给献血同学提供安全舒适的献血环境,学校与乐山市中心血站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一旦血库告急,血站人员便主动联系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开展进校采血的活动。为了更好地为献血工作服务,2006年我校正式建立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分队,2009年成立了无偿献血服务小分队。“同学们都怀着一颗奉献的心前来献血,在他们看来,用自己的血液拯救别人的生命意义非凡。”义务献血志愿者负责人王鲲鹏说。
09法学1班的贺丽霞从上大学到现在已献过两次血。从小到大贺丽霞都很少感冒,她告诉记者,自己最怕打针了,第一次献血时,手心捏出了汗,心里怕得要命。觉出了她的紧张,抽血时,医生让她把眼睛盯向窗外,她照做了,但医生擦拭酒精时,她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深吸一口气后,她感觉到针头扎进血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像被蚂蚁轻轻咬了一口。”她说。片刻后,她不再惧怕了,她渐渐扭过头,第一次观察自己的血液:深红的颜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想到自己的血液会在另一个身体里流淌,即使对方并不认识自己,贺丽霞仍感到开心,因为在献血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奉献的喜悦。
和贺丽霞一样,文新学院09级的刘玉清在一年之内献血两次,在多数人看来,一年献血一次已经足够,但刘玉清却说,除了能挽救他人的生命,献血还可以加快血液新陈代谢,有益于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呢?刘玉清告诉记者,因为身体状况良好,献血后,身体并没有不适的感觉,献血后几天,除了剧烈运动,他仍坚持正常的学习生活作息,现在自己的身体很棒。
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他们的血液更为健康。”血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在学校总人数中,他们所占比例却很小。由于大多数人对献血知识的不了解,所以普及献血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血站刘主任说,许多同学都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肝脏造血功能很强,献血后只要多喝开水,体内血液便会迅速增多,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消除同学们对献血的种种疑虑,学校请来了中心血站的医护人员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献血知识。讲座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为什么要提倡义务献血?”“献血是否会传染血液疾病?”等问题。在回答中,医护人员通过分析人体生理构造等方式来解答大家的疑问。此外,医护人员还向同学们披露了献血的整个流程,其中包括器材的构成、检查、消毒,棉签、针头的使用与处理,血液的保管等。
除了讲座,散发宣传单也是医护人员们进行献血宣传的主要方式,宣传单上系统介绍了人类血液的相关知识,并针对“为什么要提倡无偿献血?”“献血前要注意什么?”“献血后要注意什么?”等20个问题分别做出回答。吴医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大学生的献血积极性还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但通过对献血知识的不断宣传,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加入献血队伍。
普及献血知识有利于增加献血的参与人数。计科学院大一的王敏就是在了解献血知识后主动去献血的,去年十月她献出了400毫升血液,她告诉记者,以前对献血非常排斥,觉得献血对身体不好,在听了血站人员的讲解后,自己的观念改变了。甚至也有了献血的想法。由于是第一次献血,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为了保证献血成功,献血前她做了诸多准备:献血期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献血前夜早睡不熬夜;献血当天早上吃饱饭,不吃油腻食品。“我想把自己最健康的血液献给别人,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王敏说。
传递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献血现场上,义务献血服务人员总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或拿着喇叭向同学们宣传献血知识;或穿梭在人群中,忙着协调献血工作;献血者下血车后,他们会立马上前搀扶并递上温热的开水。他们关切的问候带给献血者极大的安慰,志愿者们的志愿行动感动了无数的献血者,他们的热情与奉献就像一块大磁铁,吸引着更多的人向献血活动靠拢。
美术学院08级艺术设计专科1班的王雨潇是校园献血服务队的其中一员。2008年夏天,四川刚刚发生了汶川地震,血库告急,急需用血。当得知血库告急,王雨潇立马找到相关负责人,主动承担起义务献血的组织工作。
为了成功开展献血工作,王雨潇亲自前往血站了解献血的相关知识,回学校后,他便开始献血宣传工作,组织同学到各班散发资料,为了扩大宣传效应,王雨潇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绘出形象具有直接冲击力的海报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在王雨潇看来,优质的献血服务对于献血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告诉记者,某些同学由于体重不达标,献血愿望落空,但因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热情感染,他们主动加入进来,一起帮助维护现场秩序,他们说,即使不能献血,也要为献血做出贡献,这令他非常感动。
高度的责任心是留住献血者的重要保证。“虽然是义务献血,我们仍会严格按照献血标准开展工作,一旦献血人不符合献血要求,我们将拒绝对其采血。”张主任说。
寇琼是1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2班的学生,血车进校时,她“率领”着8名同学前来献血。在医生咨询环节,医护人员告诉她,她的体重不达标,不能献血。听到医生的话,她有些着急,忙说:“我年龄符合标准,体重不够没关系的。”寇琼的话并未“打动”医生的心,他们告诉她,这是为她的健康着想。虽然有些失望,但医护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着实令寇琼感动。体重不足90斤,年龄低于18岁等都是医生们拒绝抽血的理由,对患者负责,更要对献血者负责,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是医生们的首要目标。“献血后几天多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他们这样提示献血者。“同学你好,今天是你的生日,感谢你对献血事业做出的贡献,祝你生日快乐。”他们这样感动献血者……对很多同学而言,献血的过程不仅是奉献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献出了自己的爱,也收获了别人的爱,志愿者们的热心帮助,医生们的亲切关怀都给了他们莫大的感动。“身上冷冷的,心里却是暖暖的。”这是袁玲秀献血时的感受。许多毕业生走出学校后,仍然坚持献血,因为他们要将爱进行到底。
除了奉献他人,无偿献血者还可得到临床用血优惠政策,“我献血300ml,三年内,如果我和家人生病需要输血,可以得到很多的优惠,无偿献血也是提前为健康买保险。”覃岭说。既拯救了他人的生命,也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买了保险,一举两得。
根据《四川省公民献血条例》相关规定并结合实际,乐山市制定了临床用血优惠规定:无偿献血者本人自献血之日起三年内免费享用献血量三倍的医疗用血,五年内免费享用献血量等量的医疗用血;献血者累计献血量超过800毫升,终身无偿享用无限量的医疗用血;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三年内可累计无偿享用献血量等量的医疗用血。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同学们的献血积极性。
血液是人间传递真情的红色纽带,尽管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但涓涓爱心细流终将汇成大爱的江河。随着同学们献血热情的不断高涨,相信越来越多的伤病患者会得到康复,如今血库告急仍要靠血车进校采血,相信将来大学生献血会常态化,即使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们也能将自己的爱心献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