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三尺讲台上的“80后”


  □本报记者 徐梓焱“啊?”文学院大一新生朱晨低着头看书本,身旁的同学推了推她,还没反应过来的她惊诧地望向讲台上的英语老师,心想怎么才开学几天他就能记住我叫什么……“朱晨,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要是记不住你们名字,你们就老做‘对不起’我的事儿。”朱晨和同学们被这位英语老师逗笑了。这是国际学院的“80后”老师解长江,他的学生喜欢“没大没小”地称呼他为“老解”或者“老大”。“幽默是他的专长,上他的课很轻松,即使是我这种不喜欢英语的人也能听得进去。”朱晨介绍着她的“老大”。
  近年来,“80后”已成长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徐婷婷、法学院辅导员古璇、海洋学院的方涛和冯志华等都是学生眼中优秀的“80后”教师,他们或风趣幽默、或活泼时尚、或才华横溢、或文雅细腻,各有各的风格,却拥有着同样的教学热情。
  提起搞科研的老师,学生脑海里往往浮现的是戴着一副度数极高的眼镜,有些古板甚至是迂腐的“老古董”,机械082的班主任贺毅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课间休息时,他会放些好听的音乐给我们听,放过两三次后他感觉到我们对此不‘感冒’,就腼腆地问我们有什么推荐的歌曲,我们贺老师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了呢。”机械学院大三的王同学说。在学生的眼里,贺老师就是一个腼腆的“80后”、“书呆子”,殊不知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我校校聘副教授,还主持过省级和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办公室的訾老师说:“这个小伙子啊,热心、聪明、科研能力强。生活中的他和很多‘80后’一样,喜欢看小说,玩起来也很疯狂,还是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艺术学院班委的群里有这么一位“大孩子”,她经常在群里冒出很逗的话语,学生把她的QQ昵称改成“乐天派”、“美女老师”、“毛毛”。“她告诉我们多吃猪肝汤、苹果,还买东西给我们。”艺术学院鲍彦如同学说。这位美女老师就是艺术学院行政秘书毛艳莉。
  “80后”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这边是没问题了,一些学生家长却开始担心起来。“我听说孩子的老师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时,很不放心。一学期后,孩子说她的老师知识面广、课堂气氛活跃,我才放心了。”文学院大一徐同学的母亲说。
  “80后”教师是三尺讲台上的新生一代。一些老教师说,“80后”老师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较少影响,不生搬硬套,对新事物接受快,所以教学方式很鲜活、不老套,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所有曾经年轻的教师群体一样,“80后”教师给课堂带来的,有朝气和锐气,也有探索和困惑,但无论怎样,他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因为他们的身上,担负着一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