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寒暑意拳拳 选调情结终不变
2009年7月,我很荣幸地被省委组织部选调到枞阳县横埠镇,成为一名选调生,近两年的时间弹指而过,成长之路历历在目。
横埠镇位于枞阳县域东部,镇域面积112.51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现为全国重点镇、省重点扶持中心建制镇、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试点镇之一、安徽省扩权强镇示点镇。我去工作的时候,横埠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得从零学起,要想有所作为,还要学习和奋斗。乡镇的工作十分繁杂,不像县级以上部门那样分工细化。在党政办公室,我协助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也担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些工作,后来还承担先锋在线网站的维护工作。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锻炼中,我不断成长,对基层、对横埠镇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我以党政办的事务为切入点,在具体的工作中了解单位的运行机制;从了解横埠镇的镇情镇貌开始,紧跟镇党政工作思路;结合横埠镇新的定位,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构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脚踏实地,勤奋努力。2010年5月份我又有幸被抽调入“创先争优”办公室,日常活动的开展和材料的整理让我进一步融入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实践是学习最好的阵地和课本。在大学的时候,我做过校报编辑、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文学社社长,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但是真正在机关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官塘村村民监督委员会选举 大 会 的 时候,我一边负责摄像一边拍照还要记录会议流程,那一天很多乡镇都在进行选举,为了保证我们的新闻稿件能在第一时间发表,我用手机编写完稿子发到新闻周刊的邮箱里,写完后手失去知觉了,但是看到我们的稿件及时发表了,成就感驱走了所有的劳累。在一次春节前开展街道清理活动中,我摄像的时候一不小心踏进了水坑,但是报道不能耽误,活动结束后我的脚也冻僵了。这些经历给我提供了宝贵的体验,也让我深刻明白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经历过四年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基层的生活确实显得艰苦和枯燥,尤其是业余生活贫乏。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晚会策划,没有激扬的演讲比赛。初来工作的时候,的确有些不适应,生活条件上的落差还能克服,心理上的失落很难平复。同学打电话来说他在外面的种种精彩,他说“来吧,来这里肯定会有更好发展”时,我也心动过;他们说研究生的生活时,我也向往过,毕竟年轻,怎能不悸动。可是一想起母校老师的话,想起在省委党校培训时的誓言,想起当初自己为了信仰而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读研的机会,心里就渐趋平静。金钱上的追逐和物质上的欲望是没有止尽的,没有信仰的追求就会迷失方向,所以既然选择了选调这条路,就要执着地走下去,让青春在田野里闪光。工作之余,阅读马列著作和政治书籍,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也开始涉猎一些历史书籍,嚼一卷《史记》,品青史韵味,看出了淡泊、看出了宁静,淡泊宁静的背后是信仰的支持,也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随镇纪委到横山村准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迎检的时候,在随领导下村开展计生工作的时候,在雪地里陪同领导去视察村民受灾情况的时候,我都在想,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基层工作的这两年,向实践学习,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读研”呢?这种直面基层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精神升华和觉悟提高又岂是在“象牙塔”里能轻易达到的?
工作的时候时常遇到前来办事的农民,我总是礼貌的接待,耐心的解答;遇到上访的,我一面稳定他们的情绪一面请示相关领导。甚至遇到过一些情绪过激的人员,对他们的疏导和劝阻是有风险的,但是责任心告诉我,必须去做好工作。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担任育才村的普查指导员,指导之余,还有填写普查长表的任务,我就借了个摩托车挨家挨户的跑,本来以为只是业务上的历练,却让我对农村、农民有了深入的认识。有些同事笑我对农民太客气,有些同事笑我太较真,我笑而不语,就如同家里有些亲戚说我傻不去选择有“前途”的工作时我淡然笑之,对于名利所不能衡量的信仰,我唯有坚守,我坚信这就是我灿烂的青春和最美的人生。后来深入学习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以后,这种信念更加扎根在我的心里,永远的红手印,不了的基层情。
和其他的选调生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交流体会,我能感觉到大家心里深深的选调情结。虽几经寒暑,服务人民的拳拳之心依然炽热,几句乡事,一个信仰,便诠释了选调生的肺腑之语。未来不管我在哪里工作,这里的土地有我的脚印和汗水,我感恩基层生活给我的历练,也珍惜今天工作的点滴,更满怀信心的用汗水浇灌更加美好的未来,不辱选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