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复旦取经 促学科提升
2010年9月13日,经院领导批准,我有幸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进修。对于一直在北方求学、生活的我来说,这一次的沪上之行,可谓获益匪浅、感受良多。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种国际性在复旦大学的发展上也同样体现得很鲜明。以新闻学院为例,他们会不定期邀请国外名校的优秀学者来沪作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他们为复旦新闻学院带来了先进理论和学术前沿,开阔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都是全英文讲解。上海的国际性在语言上体现得最突出。这里的师生外语能力都非常强。学生们听外教的全英文课毫不费力,老师们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与复旦教师大多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不无关系。其次,复旦新闻学院与国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学生们经常会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到台湾、香港等地做短期交流的活动也很多。老师们也会不定期的开展校际交流。此外,一些国外知名公司企业也会到复旦来作宣讲会或搞广告比赛,让学生较早了解职场信息,并将在职场拼搏的激情和干劲注入到校园中,建立他们的职业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复旦进修,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教师们的科研能力都很强。单以新闻学院为例,告示板上张贴的学术论坛、会议、报告的海报从来没有间断过,最多的时候可以从早上9点连续听到晚上9点,甚至相同时间同时有多场报告,有时双休日两天也会排满学术活动。参加活动的来宾都是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还有来自各大媒体的精英。中青年教师还会单独开展科研活动,轮流在每周二作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以此来促进交流,提高科研水平。每次参加他们的科研活动,都让我充满敬意,因为他们对自身领域的学术现状、理论流派、发展方向等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他们的科研态度非常认真严谨,逻辑脉络清晰,思维缜密,研究方法先进、科学。作为同行,的确值得我学习。
复旦新闻学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业界联系十分紧密,这种联系既有学院与各家媒体的公共交往,也有教师与业界朋友的私人交往。学院还单独开设了一门名为“媒体前沿系列讲座”的课程,每周都邀请业界人士来作报告,其中包括人民日报政治部主任、原南方报业集团董事长范以锦,网易副总经理张锐等等。而且,新闻学院的很多优秀毕业生都在各大媒体成为骨干,有的甚至身居要职,这又使复旦新闻学院与业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有了丰富的媒介资源,学生们实习的机会就更多更好,从业的起点就会更高。
听复旦老师们的课,在教学方法上也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是一种灌输的方式。可是我发现,无论我认为要讲的内容多么重要、多么有价值,如果学生意识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讲什么都效果不大,他们只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在复旦新闻学院,有的老师的课,会把学生分成小组,再给学生列出一些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自选题目课后进行研究,然后以课堂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课上交流。开学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每次课一节教师讲课、一节学生报告。学生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欢迎,四、五个人的小组,合理分工,每人分段讲解,PPT做得非常精致,有数据分析,有理论支撑,有参考文献。学生们通过一点(即一个论题)学习了一面(即相关知识领域),教学效果很理想。当然,这种效果的取得,也与学生的高素质密不可分。那里的学生学习非常勤奋,态度非常认真,专业素养很高,还能够很好地利用复旦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他们作的报告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有时在形式上还会加一点自己的小创意。
总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的生源、雄厚的财力、政策的倾斜、地域的优势、国际化的平台等等,使得复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虽然我们无法具备复旦大学那样多的资源,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比如我们的科研水平,在自身努力的同时,我们可以走出去,多参加一些权威的学术会议,以弥补我们在地域上的劣势和学术视野的局限性。再如我们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交流和思考不断提高。此外,我们应积极寻找和开创我们自身的特色。比如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把财经新闻的品牌办好、打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