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听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灿东教授论中医


   3月10日,笔者在1209教室采访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李灿东教授。在采访之前,笔者已经在课堂上耳闻目睹了李教授的风采。在李教授的望诊课上,李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临床实例,幽默风趣地给同学们讲述中医,引起了同学们高度的学习兴趣,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然而误诊却一直是中医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李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误诊学的研究。李教授认为:误诊实际上是中西医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西医的误诊主要是病情诊断的错误,而中医误诊的核心在于诊断思维的错误。中医的诊断讲究全面、规范、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是核心,而现在的医生多是遗忘了四诊中的三诊,甚至连问诊也没达到一半的水平。我们能说张悟本的说法完全错了吗?不能,但他不知辨证,把同一方法用于所有人身上,直接针对病,结果只能是亵渎了中医。但我们能说他不是中医吗?说他不是中医,就因为他没有上过中医学院、没取得医师资格证?他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医学生,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避免为病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现在市场上有好多中成药,那教授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笔者对李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李灿东教授认为,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是好事,它不但可以开发出新药,也可以提升中药的药效。例如青蒿素,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它的功效,但青蒿素是中药制剂,属于西药,其药效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而中成药如果按中医药的功效去研究,那就糟蹋了我们的中医药。中医治病,核心是‘证’,讲究辨证论治,一病一方或多方,如果按中药的功效去生产中药,那就完全曲解了中医的治病原则。中医药的运用,一旦脱离了“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且会误入歧途,甚至会贻误病机,使病人陷入丧命的危险。
  中西医可以互补、配合,但是中西医真正的结合起来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李教授认为,中西医治病的思维体系不一样,西医讲究专病专治,中医讲究精气血精液,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的本源。例如: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不是同一物体,中医的心为君主之官,于正中处;西医的心就在左胸口。从状态来讲,中医辨证,西医看病,那么中西医结合是否可行呢?这一直是医学界各大医家的难题题。中西医结合目前还是不可行的。就一种病而言,中医的病名在西医中完全找不到与之相对等的情况,西医对中医亦是如此。例如西医所称的糖尿病,中医把症状类似的病称为消渴,但是消渴并不能完全与糖尿病划等号,而且这两种病中西医在病因病机方面的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些人想要用中医来验证西医,或用西医验证中医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但这也并非是不可能。李教授告诉我们,目前研究发现,中西医还是有个交汇点,而这个点就在于“症”。
  如何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中医呢,李教授认为国家应该为此单独制定一套教学大纲。合格的中医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中医的思维模式,用中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中医的特色在于它拥有独特的诊疗手法,学会诊脉、辨病也只是达到了‘招’或‘术’的境界,属于‘下工’;辨证论治才是‘法’的境界,属于‘中工’;真正的境界是和于‘道’,只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树立了社会的世界观、宇宙的自然观,才算是好中医。在从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共筑医患和谐;医学本来就有‘人学’的特征,让病人走出病房时病好三分,那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在访谈结束时,李教授欣然为记者题词:“做一个好医生”、“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在李教授的眼里,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对人类健康命运的关怀,对中医学子的殷切期盼。(校报记者团 范亚国 况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