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圆明园夜游





  来北京已有一年多了,圆明园也去过几次,但印象最深的是今年中秋的那次夜游。
  今年中秋假期,我因故未能回家,恰巧天津的几位朋友来京旅游,于是我们结伴而行。从清 华西门出来,已是明月初升,然而一行人的游兴未减,就决定进圆明园走走。七点多的圆明园, 游客都已逐渐散去。店铺老板们也都在整理帐册,准备打烊了。没有过多的拥挤和喧闹,虽然灯 火晦暗,但是晚间的圆明园愈加静谧安详。
  沿着斑驳的石径,我们徜徉在幽深的竹林里。天色愈黑,竹影映在地面上,微风拂过,竹子 伴影婆娑舞动,仿佛来自远古的祭典。经过百年的岁月蹉跎,这里似乎弥合了大火燃过的创伤。 然而竹林边的一段残桥,继续低垂着身体,向后人娓娓倾诉着历史。
  残桥在荷塘的边缘,没有蓊郁的树林,这里的视野比较开阔。
  时值中秋,荷塘里的荷花早已凋谢,剩下的莲蓬依旧亭亭静立,荷叶轻摆,于是想起了朱自 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来:“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顺着莲动的方向,看到对岸,月光从 柳梢投下,残荷也煞是可爱。
  我们驻足岸边,欣赏那渐渐升起的月亮。
  那皎洁的玉盘,清澈的悬在那里,千古以来,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羁旅的游子用它排遣愁绪;“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失意的文人以它寄托希望。而月 亮,依旧以它可望不可即的高雅身姿,俯瞰着冷暖人间。一时间有些想家了,然而同行有好友, 此行并不孤单。家,也一定安好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夜更深了,四周透着寒意。
  建突然说要去看看遗址,但是遗址晚上并不开放,于是我只能把往日游园所见讲给他听。 圆明园自1860 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历 经土匪、军阀、日寇践踏,至建国前已完全 损毁。建国后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与修缮, 所剩遗址仅西洋楼一处。一如人们熟知的 大水法,原来就建在西洋楼。流失在外的大 水法兽首,同那残桥一样,记述着中华民族 曾经的屈辱。
  然而,我们没有遗弃圆明园。圆明园的 重建,不仅是让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更多的也是向世界宣告:圆明园没有 消失,没有什么人能通过毁灭圆明园来否 定它曾经的辉煌。
  它,曾经伫立在这片土地上,令世人景 仰;它,今后仍将停留在这片土地上,因为这 里是它的家。
  这一年的中秋,我们在圆明园度过。月 色中我们仿佛也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