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一辈子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是个永恒的老话题,从第一本书出现开始,就有了与读书有关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人因博览群书而终成一代风流人物,从而彪炳青史;又有多少人因无力读书、无心读书或者无暇读书而使本来可以成功的机遇白白流逝,造成无法弥补的终身遗憾。
读书又是一个新话题。说它“新”,是指当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奔来,当电视传媒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网上信息以风起云涌的气势锲入我们的生活。到底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在真心诚意地与书本交谈?在努力通过读书这种方式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读书”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知晓“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体味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碰撞,关注当前我校学生在读什么书,影响自己最深书又有哪些……世界读书日的由来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4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这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的传承媒体,给予了人们众多情感的交集。阅读,不仅能扩展现在的空间,还能给人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是一个作为世界文学象征的日子,因为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以及秘鲁文学家加尔西拉索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时间里,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演戏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阅读隐忧:“破万卷”不如点鼠标?"!!!!!!一些长期关注大学生阅读问题的专家指出:如今的大学生往往宁愿从网上即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讯,却不再习惯“读破万卷书”,大学生阅读正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 “网络化、功利化、肤浅化”倾向。大学生“零阅读”引发忧虑。
一位在校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早就不看书了。一年能看一本就不错了!”而且“现在小说网上都有得看,为什么还要书店和图书馆啊?”
不论是社会公众舆论焦点的书,还是历史悠久的经典类书籍,当代大学生都关注不多,更多的大学生埋首于学习英语的工具书之中。
某大学教授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零阅读。而由于学生们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书籍,知识结构狭窄,甚至导致“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几乎无法交流”。大学生阅读仍需指导。
大学生阅读水准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个持续引发关注的话题。不少人为这一现象归因于浮躁的时代以及网络阅读对传统书本阅读的冲击。
记者随机调查了几位大学生,发现网络阅读、甚至手机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确很大,他们对当下网上流行的小说或热门的帖子都能如数家珍。各大文学读书网站的点击率都逐日攀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青睐于网上阅读。
但专家指出,无论是采用网络阅读方式还是传统书本阅读,更为关键的是大学生们在读什么,而不是他们通过什么形式阅读。眼下的大学生阅读,一方面是过于实用、功利,而忽略了广泛涉猎融汇了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古今中外优秀书籍。
阅读文本书籍对大学生而言是必要的,对于自身专业的课外阅读也是要加强的。但他也承认,当下高等学府中,达到他这种阅读量的学生是“比较罕见”的。
大学生阅读质量下降的情形,在理科学生当中更加严重。“文理分科也是客观上造成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原因之一。文科生相对而言要学术性、专业性更强一些,他们会有一定的阅读量;而理科生多半忙于自己的专业,没有时间读书”。
有专家指出,其实,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永远无法完全取代后者。
名人名家谈读书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表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著名学者于丹日前在做客人民日报谈到读书的功利性时,把现在的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在于丹看来,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在这个时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于丹认为,文化能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著名作家王蒙对读书的看法比较宽泛。在他看来,网上浏览也是阅读的一种。不过,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
读书百宜录读书有时,亦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得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满前,案有卮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倚怀万动,宜读花问诸集。大雪满天,炉灯小坐,人如缩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
偶感失意,颇感懊恼,徘徊斗室,若有所悟,即宜拂几焚香,静坐稍息徐读愣严经。
银灯灿烂,画阁春暖,细君含睇,穿针夜话,宜高声朗诵,为伊读西厢记。
月明如画,清霜行天,秋夜迢迢,良多客感,宜读盛唐诸子一吹三唱之诗。
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集及游侠列传。
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题曰百宜,不能真个列举百宜,必欲举之,未免搜索枯坐,然而枯则无味矣。
(张恨水)我校学子在读什么书刘龙材:一次偶然,让我接触了《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这本艾丰评传,这个带着些许诱惑的书名没辜负我的一片虔诚:作为著名报人、品牌专家、策划大家与经济学者的艾丰有哪些经历和成就能与我们分享?带着这种崇拜的心态读完了这本书。他,敏于思而笃于行,生性狂放而率真。一个记者的心路历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在这个强化责任的社会,一个记者能走多远?铁肩担道义,侠骨文心。
袁艺:初读陈丹青的《退步集续集》便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他的文字亦如他的人真实而不做作,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于社会人生最原始的思考,无丝毫后期加工,他想到什么就下笔写了什么。《退步集续集》中关于鲁迅的两篇文章是百看不厌的,陈丹青写鲁迅与死亡,探讨鲁迅是谁,从他对于鲁迅的“偏爱”大略可以揣度出他的说话态度,他说的话其实很多人想说,不过很少有人敢说。《退步集续集》是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潘素岚:知道《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在一本杂志上,作者周国平。因为有了期许,所以特意去买了这本书来看。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只是一个父亲的深情回忆,记录着女儿从未知到降临,从幸福到女儿猝然离开,一个父亲沧桑的心理变迁过程。“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关了。”我也一直在想象着,父亲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我的到来的。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更爱我的父亲了。一定每个父母都一样的,毫无保留地把爱全倾注给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爱,可是我们最擅长的始终是被爱。也许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我们才能真正学会爱。
孙远征:我很久没有读书了,看的都是网上的文章,不敢妄谈书籍。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控制情绪》,读了受益匪浅,我是一个情绪很不稳定的人,控制情绪对我来说很重要,从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
温丽娟:记得在生命中最无奈的一段时期里,父亲送给我一本书《靠自己去成功》。它是刘墉写给自己女儿刘帆的一本书,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他想对女儿说的话,以及对女儿的教导。语言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却寓意深远。每次读它,就感觉父亲在我身边看着我,一遍一遍地教导我该怎么去面对困难,该如何培养好的习惯,要怎样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次,它帮助我坚定了努力拼搏的决心;一次次,它帮助我驱赶了在异地求学的孤独与无助;一次次,它让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它让我知道了成功要靠自己去争取!
余晓霞:非常喜欢《芒果街上的小屋》这本书,捧着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的各种情节仍然久久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作者是一位美国墨裔人,她以日记的形式,从一个小女孩的眼中观看这个世界,讲述成长,讲述分别,讲述生命的美好和易逝。文字朴实而优美,读来点点滴滴启迪人的心扉。书中的插图,小女孩怯生生的眼神,回眸转而观望,站在天空下,望着大团大团的白云,发出的一系列的遐想;还有她和小伙伴们之间的伴嘴,对新衣服的期许,对高跟鞋的渴望而不可及,对能够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的渴望,该书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同时激励自己敢于去梦想,去实现。
熊里:这是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书,为中国建陶行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条分缕析,这本书是作者在行业里30年的劳动成果,这本书被业界称作是“行业研究的开山之作”,这就是《中国智式》。第一次读它便被这个彰显了无穷智慧的书名所吸引,书中提出了中国建陶产业强盛之道,即在以成本创新为核心的“中国制式”基础上创立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中国智式”,寻求差异化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从“中国制式”到“中国智式”,我想不仅是建陶行业,祖国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这样的转变,作为社会上的人类也是一样,“制”到“智”的飞跃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刘双:或许我喜欢的文字风格就是犀利,幽默中带有讽刺,其中典型的书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契科夫的《变色龙》。这两本书相信大部分人都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主要是揭露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黑暗现象,其实也在影射我们现在的社会。感觉自己接触社会挺早的,看到的都是现实但却很很稚嫩,所以游荡在他们的文字中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重温。
黄金平:曾记得老人们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以前还小,老实说还真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但你去看了这两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从政:“一人得道,切记不可鸡犬升天”,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商:“经商实际上是经人”,生意是死的,人是活的。好的人的关系就能在你生意“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
高琳:从黑暗中一路走来,被雾气所迷惑,那颗迷茫的心停在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双眸无神的转动着。年少无知的斯嘉丽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当明白自己所想时偏偏却又失去了自己的梦,《乱世佳人》的描述使我想到曾经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梦是什么,更不知道要如何寻找它,不想让自己这一生中会有所后悔,就努力吧,找到自己的所求,勇敢的飞向自己的梦。
聂静:这是发生在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的故事,《家》《春》《秋》的作者巴金先生曾说,“在那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生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生活中可以有爱、有恨、有快乐、亦有痛苦。但无论怎样,这些都不能改变我们对生活的信仰。至于在那个时代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就只能有细心的读者你们自己用心去体会了。
王珊珊:《七侠五义》是我第一次接触的一本长篇小说,几十万字几近古文似的语言,让我后来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喜爱,其惩恶扬善的侠义和正气也让我幼小的心灵饱受正义的熏陶,丰富的故事情境第一次带动了我阅读的兴趣,致使我从此喜欢上了阅读。我一直认为我的阅读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我的文学兴趣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我“读书”真正的启蒙老师。尽管它只是一本普通的侠义小说,也许跟那些经典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一个阅读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本身,而是它带给你的影响有多深。
梁艳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走进大观园,我体会到了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圆滑,元春的雍容华贵,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稳重,惜春的妥协及其他十二金钗的不同风格,也读出了红楼中那富含情意的诗词,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在红楼里,我看到了社会的兴衰,人物的情感,细细品读,我们能体会人生的哲理与豪情。
李航:“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写词,从来都是性灵之词,不沾染丝毫尘世芜垢。他的词,是一种华贵的悲哀,是一种凄美的感伤。纳兰主张“诗乃真声,性情之事也”,他的词,是在王孙公子看似平淡的柔情中写尽沧桑。《饮水词》是纳兰孤寂一生的泣泪史,等你来细细品味其中难言的心酸。
杨韵:我想大多数的少年都曾有用自己的双脚去征服世界的愿望,只是随着年岁渐长,大多数人慢慢将其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朱兆瑞却以《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世界很大,同时又很小,只要你为你的理想付出了行动你就能成功。 书中不仅描写了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在你的旅途上寻找最大的性价比。在书中我们能学到如何理财,如何与人交流等很多方面的知识。
陶思琦: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有一本书非常值得推荐,就是《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懵懵懂懂的,并没有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只是被故事主人公平凡的出身,不凡的人生际遇所吸引了。在高考前几个月,这本书被我重新找出来了,我反复地品读,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不同的人看这本书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相信很多人会被主人公努力拼搏,不屈不饶的精神所打动吧,但是真正触动我的内心的是,主人公孙少平时刻拥有的幸福感。不管面前是怎样艰苦的挑战,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亲情,爱情,以及一生追逐的梦想。当他想起这些,他由衷地感激生活,给了最珍贵的财富。在我们现实社会里,物质满足,但是幸福感逐渐消逝,所以,只要我们时时怀着感恩的人,一定能够拥有幸福感。
廖丽萍:读《庄子·逍遥游》时,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庄子会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进取,每个人都有变化的可能,都可能成为“会飞的鱼”。
该书里面的寓言故事教导着我如何去做一个从容洒脱的人,从而拥有一个逍遥解脱的人生,当你深陷生活的泥沼不能自拔时,读读《庄子》便能生出一双灵动的翅膀,成为会飞的鱼,飞出现实生活的困窘。
朱姝:最近记者团团友们都在抄写国学经典,我很高兴分配到了《诗经》。虽然一直很想静下心来读一读,却从来没有很好的执行。第一次看到《诗经》里的句子,就已经被抓住了。即便到现在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里面的内容,但是真正的经典不需要读者有多么高超的阅读技能就能打动他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是人类儿童时期的产物,没有任何修饰,记录的都是人类内心最纯粹的情感与自然,与天地间的对话。读这样的书与其说是为了学习什么,不如说是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追溯我们自己心灵深处的纯净。
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和交际,却鲜有时间翻看书籍。不少相关的报道中,都透露出对人文精神流失的焦虑和担忧。
比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当前我们拥有的读书资源、条件是无可比拟的丰富与优越。我们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我们真正的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设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节”,我们的公众能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 “读书节”,在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仪式下,我们的阅读将变得高贵、神圣和富有尊严。
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