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学子向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学生干部到吕蒙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万物复苏,草木萌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全国各地举行扫墓、祭拜等各种活动,我校学子也参加了各种活动,过了一个充实的清明节。纷呈清明我国从古至今就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4月3日、4日,我校不少同学不辞劳苦地赶回家,按各自家乡的习俗扫墓祭拜祖先。有的同学与家人一起,怀着虔诚的心来到已故的亲人坟前,打扫墓地,献花圈,烧香点烛,焚烧冥钱,放鞭炮,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感激及深深怀念之情。
先人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各种习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深受后人尊敬。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受人民爱戴、敬仰。
清明当天,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三个代表实践团、六大组织的骨干成员,及材料学院学生党员、学生会成员、“阳光地带”志愿者70余人两支队伍先后来到吕蒙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信息工程学院部分学子及热工系先锋团成员先后来到莲花塘烈士陵园扫墓。他们向烈士敬献了花圈,默哀,深深鞠躬,庄重地绕行纪念碑一圈,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缅怀之情和崇高敬意;重温入党和入团誓词,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清扫墓地及陵园周围杂草、垃圾,为安息的烈士保持清晰幽雅的环境;有的同学还在烈士碑下庄严宣誓,表达自己 “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4月3日,由风火轮自行车协会、校报记者团、摄影协会、热工系先锋团队成员组成的自行车队,从陶院新区出发,骑行近200公里到达上饶集中营,瞻仰烈士陵园。4月5日清晨,队员与上饶师范学院记者团成员一行步行40分钟来到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并敬献花圈。站在肃穆革命纪念碑前,同学们庄严宣誓:立志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精神,立足当代,报效祖国。 他们一起参观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及茅家岭监狱旧址,在纪念馆中了解了上饶集中营形成的历史背景,看到监狱旧址内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队员们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并不时地做笔记,记下参观心得。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4月5日、6日,不少同学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外出踏青。笔者了解到,有些同学徜徉在学校附近的乡间小道上,看看路旁刚绽放的花儿和露脸的小草,仿佛在寻找春的足迹;有些同学结伴到古窑、瑶里、婺源、庐山、宏村、黄山等学校周边旅游景点旅游,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春天的大好风光。探寻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后来融汇了寒食节、上巳节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2008年起,我国国务院实施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全民公休节日的规定。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维系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一种精神纽带。在保持文化特色、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传统节日都具有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作用。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众说清明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同学们表示很乐意参加传统节日假期的活动,清明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生者缅怀逝者的平台,也给了大家一次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
拜祭祖先既是对祖先功绩的回望,也是对浓浓亲情的眷恋;我们不能忘记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祭奠革命烈士当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校学生会主席张欢说,在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的今天,扫烈士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温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激励我校学子努力学习,同时加强了责任意识。“阳光地带”负责人刘云说:“去年暑期社会实践我们调查了景德镇的红色资源,了解到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可歌可泣,通过清明扫墓,我们再一次缅怀了先烈们的精神,倍受鼓励。”
07材化的游晓亮说,清明节出去婺源踏青,不仅放松了我们的心情,还了解了婺源的风俗文化,真正领略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含义,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笔者认为,通过清明这一传统节假日,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辈、迎春健身,体现了现代人饮水思源、重视感恩、关爱自然的精神面貌。诗画清明千百年来,清明节有着特殊的意义,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抒发情感的对象。一首首关于清明节脍炙人口的诗词应运而生。下面摘抄两首,供大家欣赏:清 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欲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堤事清明即(宋)吴惟信梨花风正起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