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给青春一个无悔的回眸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老男孩》的热播,拉开了许多人的回忆大幕,其主题曲也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大学生活已经进入尾声,夹杂着太多的舍不得,太多的遗憾,就这样,我们来到了离别的十字路口。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当初真是有太多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有时不禁会想,要是能重头再来,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了。但生活是没有回头路的。因此,我希望借此机会,从我的经历中,与大家分享一些想法。
  很多事情都是在尘埃落定之后,静下心来,才有机会慢慢琢磨透彻的。毕业选择,看起来其实挺简单--考研、工作、出国,确切地说,出国和考研可以归作一类--深造。但真正抉择时却是很艰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在大流中迷失自我,在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就已经随波逐流地走上了一条路。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找对方向,拒绝盲从。
  深造。从本质上说,出国和考研两者区别不大。从这几年来看,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当然,最终考上的不一定比最终找工作的多。这些同学中,我相信有一半以上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考研动机,可能更多人考研是为了更好找工作,这实际上是对研究生的一种误解。我觉得,研究生就应该是搞研究的,本科生如果对研究没有太大的兴趣,就不需要在考研上花费精力,要是真有那股考研的精神,我相信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类人属于适合继续深造的:
  一、真正热爱研究,希望从事教师职业或研究事业,能从研究中找到乐趣的。这类人是最适合走这条路的,若能考上研,那就是入对行了,能在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上走下去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培养研究生的最初本意。
  二、有明确的目标希望在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工作,但是要进入该行业或企业必须为研究生的。虽然这类同学不是真正希望从事研究工作的,但也是属于比较明智的、对自己今后的路想得比较清楚的。如果能在深造后,坚持当初的想法,并成功进入理想中的行业或企业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针对这类同学,我的建议是报考专业型硕士。现在国家的政策已经越来越明确了,硕士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就是旨在搞研究,专业型更偏重于实践,可以说专业型硕士就是为这类人所设置的。
  三、对本科阶段专业不满意,希望通过考研攻读自己心仪的专业的。这一类其实跟第二类比较雷同。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毕竟是跨专业考试,有难度,既然下定决心,就要有走下去的勇气。
  四、对某所大学有特殊的情结,例如从小在书桌上就贴着北大照片、立志一定要在北大上学的。说实话,这不是明智的,为了一个目标而花费很大的精力,自己却没有想明白为何要上这所大学,很可能在实现了梦想后换来了更多的失落,因为这个支持你前进的动力在你实现梦想的同时也消失了。但是这可能从心理上来说有更大的满足,姑且列在适合深造的行列中。
  五、满足保研资格的。把这条列在最后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机会成本来说,满足保研资格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无疑是相当正确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又很可能并非真正适合深造,或者不适合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可以说,保研的同学并非最幸福的人,很多时候自己还没来得及想清楚,迫于各方压力做出了选择,到最后可能发现或许当初换个决定会更好。
  当初自己选择读研也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但在参加北大夏令营之后,我对读研动机有了新的体会。那时参加活动的同学似乎都热衷于学术,光华管理学院也非常提倡大家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搞研究,做学术。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从事教师行业,自己也不适合做这工作,但我认为自己属于能静下心来的人,适合从事研究性质的工作,我希望能通过研究生阶段掌握更多研究分析的技巧,以后从事类似分析师的工作。所以在最后面试,当老师问我以后的职业规划时,尽管我知道这个答案很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但是我还是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工作。对于工作我只能泛泛而谈,很多人比我更有话语权。其实中财学生找工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困难,很多同学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中财在国企方面还是有知名度的,但在外企方面确实有点劣势,事在人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多同学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而投奔考研大军,其实没有必要。自己应该想清楚,两三年研究生的经历真的比本科生强吗?到研究生毕业时不还是有就业的压力吗?或许两三年的工作经历是研究生阶段无法弥补的。我只能建议要多跟别人交流,尤其是前辈,他们是真正有过经历的,有更实在的见解。
  毕业选择,对于大一大二的同学来说,还是很远的,不用着急为自己定下路子,多去参加各种活动,多去体会不同的经历,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只有多经历,多思考,多给自己一些机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大家应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缤纷多彩,不要仅仅为了学分绩点、综测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过分纠结,毕竟大学里除了成绩,更重要的还是活出青春,活出活力!
(会计学院 07会计2班 吴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