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音——纪念“一二·九”运动75周年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距离1935年的12月9日,已过去了整整75年。75年的岁月,足以花白一位青少年的头发;75年的岁月,足以模糊一段记忆;75年的岁月,足以历经一遭沧海桑田的变化。然而,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来说,有一段历史,我们不会忘,也不能忘。它的名字,我们应时刻镌刻在心———“一二·九”运动。
回望历史的长河,1935年的中国,正处于被列强侵略之际。纵观华夏,满目疮痍。“九·一八”事变,让东北开始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的气焰愈加嚣张,很快又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大地。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眼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却依然坚持“不抵抗”政策。这时候,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起草了《八一宣言》,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而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于,在1935年的12月9日,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北平的学生们不再选择沉默。当天上午,北平各大中学学生3000余人齐集新华门前请愿。随后,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他们高声呼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亡国关头,危急时刻,是学生,是手无寸铁的学生,不畏强权,用全身的热血和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强权抗争,为保卫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尽管在这次壮举中,有人受伤,有人流血,甚至有人牺牲,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他们依然选择继续向前。他们不投降、不退缩,他们不懦弱、不胆怯,他们勇敢前进、义无反顾。
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正是他们的无畏、坚持与爱国激情,强烈地感染了每一个中国人,让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团结到了一起。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这次运动不仅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更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与汉奸走狗的气焰。“一二·九”运动,注定会成为能与五四运动比肩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生爱国运动。
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在“一二·九”运动过去75年后的今天,那段历史依然清晰地显现在我们脑海里。它以一种刻骨铭心的姿态,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国家形势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民族之魂深深地熔铸在我们的生命中。
同为青年学生,前辈们心系祖国,双肩担当起责任,血液中流淌着爱国的热血。而我们是否关注国家形式,是否知晓时事政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不必抛头颅、洒热血,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不可被淡化。我们若能铭记历史,规划未来,有理想有追求,胸怀天下,并且时时刻刻都坚守贯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精彩。
历史不应该是书页,翻过就过。而应该是阶梯,给后人以警示,以攀得更高更远。在75年后的今天,倾听历史的回音,纪念“一二·九”运动,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还为了抵达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