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党委书记王少安和留校学生一起包饺子

参加团拜会,欢喜过大年
编者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 春姑娘踏着喜庆欢快的节拍、带着对人们的美 好祝愿和声声祝福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在岁末 年初、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在甜蜜的回忆中翻 捡关于春节的种种记忆,在温馨的氛围里畅谈 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在理性的思考中展望来 年的生活和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什么,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作为新时代 的大学生如何才能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一 连串的问题涌入脑海,引发思索。在此,本报记 者将敞开心扉,和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春节、“年 文化”等诸多话题。
亲人团聚,体味亲情友情
春节,作为整个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在每个中 国人心中留下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 史长河里,春节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 飘带,连接着亲朋好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维系着家庭社 会的稳定和谐。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那一刻,无论 你身在何处,无论你离家多远,心中都会产生对家的无 限眷恋和思念,都忍不住放下手中的活计,迫不及待地 踏上回家之路。
放假的前两天,校园里开始出现三三两两返乡的 学生,之后这支队伍便逐渐壮大,整个校园也跟着热闹 忙乱起来。他们手拉旅行箱,结伴而行,不时还和身边 的同伴交谈着,脸上露出浅浅的微笑。在完成一年的 学习任务,即将返程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是舒适坦 然、放松自由的。从此刻起,家、家中的亲人、亲情友情、 相聚团圆离他们越来越近。思乡之情如同脱缰的野马, 伴随着火车轰隆隆的鸣叫声,快速向前奔腾……“我们都是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春节意味 着家家团圆、幸福祥和。每年春节,我一定会和家人在 一起。”“离家特别远,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在外求 学的日子,每一天都对家人满怀深深的思念。今年春 节,我要陪在爸爸妈妈身边,好好体味亲情友情。”采访 中,无数学子表达着对春节、对家人团圆的美好期待。
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福 祉,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对于异地求学,饱受 相思思乡之苦的莘莘学子来说,回家过春节的意义非 同寻常。年关迫近,我们从跋涉于迢迢旅程的学子们身 上,看到了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渴望团聚的殷殷目 光,这匆匆行色、殷殷目光,无不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 所牵动所濡染。
热闹过年,畅享浓郁“年文化”
“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 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扭 一扭,三十晚上年到了。”伴随着歌谣在中华大地的声 声传唱,年离我们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中 国人过年,和农业相关,和崇拜的生活本身相关,和生 活的理想化期待相关。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 化,理想也被生活化。用文化加以创造,将美丽而空空 的理想愿望,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神奇地合为一体, 使得生活变得异样的亲近、煌煌有望和充满生机,年的 味道也油然而生。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 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 盆等等,从衣食住行,到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 溢着年的内容、年的味道和年的精神。
近年来,伴随着国门洞开和文化交流,圣诞节、情 人节等西方节日以其新颖时尚的魅力悄然步入青年一 代的生活,引起青年们的喜爱和关注。然而,传统意义 上的“过大年”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舞红绸、打 腰鼓、扭秧歌,耍雄狮等表演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 坐、张灯结彩、除夕守岁、新春拜年等风俗令人倍觉温 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 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 在。
提起“过大年”,文传学院的小王表示,和庸碌平常 的生活相比,过年总是充满喜庆色彩,显得浪漫而温 馨。然而,这些只是对“过大年”的第一印象和温馨记 忆。步入大学后,他们被春节等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底 蕴所深深吸引,开始接触和“年文化”相关的知识,尝试 着以一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姿态和眼光,关注过 年风俗,关注“年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记忆历 史、传承文化。
是呀,世界上少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 对春节饱含深情,无比虔诚;世界上少有哪个国家和民 族,能像我们这样对“年文化”孜孜以求,充满期待。
创新方式,过年过出新滋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伴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充分感受 到物质丰富、交通便捷、通讯畅通等社会进步成果带来 的便利和实惠。以前只有春节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 肉蛋蔬菜,只有春节才能看到的舞龙舞狮、烟花表 演,只有春节才能穿上的新衣新帽、新鞋新袜,已经 步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内容。中国人过春节的意义,已经不完全局限于吃顿 丰盛的团圆饭、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得到不菲的压 岁钱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而是由单一变得丰富,由传统 走向新潮,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文化 品味追求。
从拜年方式来看,许多人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 信及发电子贺卡等方式,代替登门拜年和走亲访友。从 春节活动内容来看,人们不再局限于放鞭炮、贴春联、 张灯结彩、年末守岁等传统活动,而是增添了许多新内 容。他们或者和亲朋好友结伴出行,游览风景名胜;或 者参加主题 PARTY、歌舞晚会,体验激情和浪漫;或者 制定健身计划,跑步、做操、练瑜伽,强身健体;或者参 加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 或者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读书、看报、思考,探 索科学奥秘,增强综合素质。利用春节长假,做一些适 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增添了传统春节的节日 气氛,而且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品位体现出鲜 明的时代特色。
采访中,记者发现外出旅游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 过节方式。建艺学院的小李告诉记者,春节旅游主要是 出于专业需要,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遍览当地的标志 性建筑,观摩学习各种建筑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细节,搜 集整理相关材料。现场观摩和书本知识的结合使他受 益匪浅。文传学院的小邓坦言,“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外 出旅游可以使人近距离接触小说文本中出现的人文自 然环境和风俗、风土、人情,更加有利于小说文本的理 解和掌握。”
留校过年,不回家同样精彩
临近春节,当大部分学生匆匆踏上返乡征程,感受 家人团聚的幸福温暖时,也有部分学生选择留校学习 或勤工助学。他们惜时如金、求知若渴,在读书求知的 过程中畅享文化大餐;他们人穷志高、自力更生,在参 加劳动的过程中收获精神的富足。这个春节不回家,但 是不回家的春节同样精彩。
为使整个春节长假过得充实而快乐,许多留校学 生都在节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经管学院小 韩告诉记者,“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来得及好好把握, 我已经成为一名大三学生。临近毕业,面对考研和就业 的双重压力,我必须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对人生作出 准确定位。”安全学院的小张坦言,她已经制定出详细 的读书计划,在保证娱乐时间的同时,多看一些和本专 业相关的书籍,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而且,她还报考了 驾照,想要通过一个寒假的努力练习,掌握驾驶汽车的 技能。在她看来,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 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参加驾校等技能培训显得非 常重要。
“本来想回家,但路太远要花很多钱,想想还是算 了。假期不回家,省下往返路费,可以为家里减轻经济 负担。”问及留校勤工助学的原因,学生小高一脸无奈。 但是很快,他开始高兴起来,“我找了好几份家教的工 作,每个小时20 元钱。这些钱多少可以解决来年的生 活困难,很知足了。”看着学生脸上欣喜的表情,记者可以肯定,有辛勤付出的同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金 钱,还有内心的快乐和富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留校过年的学生充分 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每年都会制定组织留校学生开 展唱歌、跳舞、朗诵等文娱活动,校领导还和留校学生 一起包饺子,大家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是呀,无论是 否回家,只要心是温暖的、甜蜜的,只要有亲人的牵挂 和祝愿,过年一样精彩。
采访手记
给平淡的生活添一抹靓丽的色彩,给忙碌的人生 留一点空闲的时间。春节,如一条涓涓细流,润泽每个 中国人的心灵;如一支悠扬歌曲,激荡每个中国人的热 情。在悠久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春节始终陪伴在我们身 边。有了春节,就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有了 春节,就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气和信心。中国人之所以喜 欢过春节,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火 热心灵。其实,过春节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重要的是 每个春节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告别2010, 喜迎2011 的美好时刻,我们内心有太多太多美好的祝 愿和期待。对于已经成为过往的东西,我们可以有美好 的回忆,可以有伤心地泪水,但却永远不会有再来一次 的机会。因而,生活中会有遗憾、会有后悔。当2011 年 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年轻的朋友们,你是否已经做 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努力学习,专心求知,积累知识;准 备开心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他人。无论你是否做好准 备,2010 年新的生活已如离弦之箭,蓄势待发。是勇 者,就拿出百倍的勇气和信心,接受挑战。是智者,就用 超凡的智慧和能量,面对生活。(图片由李为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