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一份《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试卷》。”期末考试中,文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班的53名学生拿到考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道不同寻常的考题。
这道题分值为50分,要求学生拟一套完整试卷,包括5个名词解释题、4个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考题要求覆盖《中国文化概论》教材一至七章以及导论和结语的内容并有轻重主次之分;只拟考题,不作回答。
在考卷上,还有另一道分值50分的论述题,“试述XX人格及其现代启示”。据悉,这场考试无人监考,学生可以带教材和笔记本入场。
“第一次遇到这种卷子,好新鲜啊。”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如此评价。“乍一看没有头绪,其实考得很全面。我们要站在出卷角度,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知识点主次轻重,很有挑战性。”该班学生陈海若说。
“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形式来考本科生。”出卷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建中教授告诉记者,出题的初衷是想改变学生“上课听写、复习抄写、考试默写”的“三写”状态,希望他们有点创新、来点创意、多点创造。
“学生用哪些知识点来出卷子,把哪些术语放在分值少的题里,将哪些概念放在分值重的题里,能看出他对这门课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程度。”李建中说,另一道50分的论述题,是希望学生找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通道,并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看待所学。他还表示,由于试题比较灵活,打分不会分得太细,“希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自主性学习和创新式学习的乐趣。”
近日,刚刚批阅完试卷的李建中欣喜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卷非常漂亮!”批阅试卷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和开阔视野让李建中感到惊喜。有个学生出的名词解释题目活泼有趣,都带有数字:四书五经、儒学三期、临川四梦、五礼、九章算术,而且基本散落在教材的五章内容里。还有学生这样设计论述题:“请从审美、民俗、科技、器物四方面来认识唐人街文化,并就此提出对中国文化全球化的建议。”
据该班学习委员贾贺炜介绍,李建中平时讲课并不拘泥于教材,多以文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中国文化每阶段的特点,“延伸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很活跃。”
据悉,文学院教师在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上多有创举,比如该院冯学锋教授实施的“三问免试”,即一学期累计提出三个有质量的问题,即可免予期末考试,成绩记为优秀;不足三个的,不予免试,但可酌情加分的考试方式,也颇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