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闹中取静, 不一样的年味儿数字艺术系 张冰





  2011年的春节于我而言,似乎并无什么特别,只是想着,这样的日子,多少父母翘首企盼着在外飘泊的孩子回家团聚。家,是一个人心的安放之所。回到自个儿的家,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热闹与喧嚣,更多的是为求得一份宁静。
  进入大学,我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儿,带着满腔的热情,满心的好奇在校园中穿行。再回首,走过的路并不是那么的平坦,月洒林间,只有那月光透过层林坠落,在地上画下的点点斑驳。
  眼前的路,向远方延伸,清晰却不平坦……
  20岁,我们依旧年轻,依旧有着属于我们张狂,却容不得再如从前那般轻浮、急燥、莽撞。我们在岁月的雕琢下,逐渐变的沉稳,踏实。
  随着年岁逐长,对“过年”的感觉反而越来越淡了。也许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缘故吧!而对于“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受,已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不知道,是不是岁月让我们变的矜持了。只看着家附近的小孩子,怀里揣着各种烟花爆竹,玩得不亦乐乎,在新年里互相追逐打闹。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想起17岁那年的秋天,望着一个背影从车门前消失,车继续走,我第一次感觉到,有太长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下去。而成熟,就如岁月的标签,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它都会在某个时候贴在一个叫“心灵”的地方。其实回过头来想想,儿时过年哪里有现在过年有意思呢?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总觉得这年味儿淡了呢?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我们更多的,却是需要一份心灵的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年三十晚上,当新年零点的钟声敲响,远处阵阵鞭炮声敲击着新年的大门,父亲和母亲依旧忙碌着,忙碌着准备初一的东西,忙碌着为我烹饪美味的夜宵,忙碌着点燃来年的祈福。看着灯光下母亲斑白的两鬓、父亲臃肿的身体,蹒跚的步伐,我突然发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母亲,为父亲,为一个叫家的地方。顿时先前对喧闹的鞭炮声厌恶没有了,有的只是帮着母亲下饺子,帮着父亲点鞭炮,让他们感受到儿子懂事的满足和欣慰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