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闽江学院第三届“师德之星”(按姓氏笔画排序)























叶少群 男,195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经济系副教授,2007—2008年校先进工作者。
  从2003—2004学年至今,实授课时总量超过2500个课时(包括全校性选修课,不包括科研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年平均实授课时超过了350学时;近两年担任的课程主要有《中国税制》、《税收学》、《比较税制》、《财政与税收》等,还开设了《菜根谭智慧与为人处世》等三门全校性选修课;同时,主持一项校内精品课程建设,每年至少辅导各专业毕业论文8到10篇;多次辅导毕业班毕业实习与期中实习。
  在《财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等国家级、省级及地方学术刊物和许多本科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同时,主持了若干项省、厅和校级A类和B类的科研项目,2008年底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专著《海峡两岸税收制度比较》,全书约33万字。该书为本学科内同类专著的第一本,为该学科的研究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也成了闽江学院经济系科研工作的特色方向之一。2009年5月18日,出席“5·18”海西高级论坛,5月25日参加了福州市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讨论会;9月18日,参加“福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五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获二等奖第一名,并被收入会议论文集。
阮晓莺 女,1972年10月出生。1993年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浙江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法律系副教授、民盟闽江学院支部主任,福州市民盟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市业余讲师团骨干成员,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会员。2007年福州市三八红旗手,2008年校科研先进个人,福建省第一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带头人。
  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引进竞争机制,率先在全省高校进行教师挂牌上岗,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撰写的《邓小平理论挂牌教学新探》获福建省马列思政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概论课中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几点探索》获福建省08马列年会二等奖,《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重关系》入选福建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获福建省08年科社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循环利用:牛粪中产出高效益》获08年福建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主持承担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及《行政管理学》课程,2006年先后被评为闽江学院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近五年共撰写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编著12本,30余万字。其中《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和路径选择》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发表后,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立主持1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社科项目,参与4项国家级课题写作。
陈毅挺 男,197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化工系讲师,兼任化工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在2008、2009年的年度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2009年校先进科研个人。
  在教学工作上,担任《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基础化学实验(四)》、《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科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执教期间,为全系学生开设了多场学术讲座;在2009年闽江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办以来,认真辅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指导的学生参加闽江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获得一等奖;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撰写教改论文,有关成果已在《大学化学》上发表,目前主持闽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闽江学院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
  对科学研究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07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8篇在国际权威刊物(SCI收录)上发表,1篇为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于2007年获得第11届国际暨第1届中日双边电分析化学会议颁发的“十佳优秀poster奖”,2009年与导师共同研究的“热控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及检测池制备方法”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同年被评为闽江学院“科研先进个人”。
陆 徽 男,197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蔡继琨音乐学院讲师,2005—2006年校先进工作者,2008年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
  在教学工作方面,承担《音乐电影鉴赏》、声乐课程、《艺术实践指导课程》、《电脑音乐制作》及《合唱与指挥》等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且融入教学实践,及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深受学生喜爱。
  课题成果著作《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与训练》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论文《浅谈通俗唱法中的话筒运用》发表在《成功教育》学术期刊上,在《新课程研究》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音乐剧探究》。在校庆活动中担任大型专题晚会《祝福》总导演。领唱情景音诗画《仰望星空》获2009年福建省艺术院校(系)文艺调演表演一等奖。排练情景音诗画《仰望星空》获2009年福建省艺术院校(系)文艺调演优秀指导教师奖、创作二等奖。
  担任福建省青年音乐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逸仙艺苑音乐舞蹈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2006年担任福建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音乐总监、作曲及MIDI制作。2009年受邀担任国台办主办的“祖国大陆和平小天使赴台”交流演出音乐制作、音乐总监。
宋馥香 女,196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历史学系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工会主席,2006年校科研先进个人,2007—2008年校优秀共产党员。
  将个人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国史学史》和《史学概论》的授课过程中,并以此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关注国内相关领域重要学术刊物,定期阅览如《文献》、《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中国哲学史》等专业权威刊物、人大复印资料,以及名校学刊的相关栏目,快速、有效地吸纳最近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古代汉语》的课程质量。结合所教各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中国史学史》课程加强元典阅读、分析、提炼“三点一综合”式的教学方法。《史学概论》课程以讲授为主,研讨为辅,对目前争议大、质疑声音响的理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古代汉语》课程采取讲授课与指导阅读课相结合的模式,既增加了教学容量,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
  目前已发表专业论文近40篇,其中国家权威刊物6篇,核心刊物8篇,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或《报刊文摘》全文或摘要转载。近三年,申请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第一子项的负责人),完成了省社科和教育厅的立项各1项,还完成多项校级专业和教改立项。目前仍有省社科和教育厅项目各1项在研。积极参与“闽都文化平台”和市民俗所的研究工作。
范振成 男,1971年12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博士。1993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8年9月晋升为讲师,2000年7月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7年7月调入闽江学院数学系工作,2008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
  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三年来一直承担数学系主干课程《数值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自2008年以来担任数学系07(1)班班主任,带领该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较强的凝聚力,在市、校两级的各种评比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了“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工作,指导的学生获省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承担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指导工作,成效显著。三年来第一作者或独立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发表在SCI源刊4篇、EI源刊1篇、A类核心刊2篇、B类核心刊2篇、其它若干;主持福建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技项目各1项(已结题),作为第二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在研),作为第三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胡汉平 男,195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美术学院讲师,2005—2006年、2007—2008年校先进工作者。
  2003年到美术学院任教,主持开设雕塑课程和雕塑专业。在教学中积极研究探索为适应本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求的闽江学院雕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树立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营造本专业求学、求知、上进的学习氛围;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雕塑塑造方法;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快掌握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平时十分关注和跟踪国内外行业特别是本省相关企业的发展动向并研究与之相应的雕塑教学问题,提高本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能力。课余或假期常组织学生赴相关工厂学习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08年,指导的05级雕塑班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班级”称号。该班同学在校期间完成的我省当代大学生楷模《吴立斌》塑像和三明学院《曹云露》教授铜像均受到省教育厅、省教育工委等一致好评。该班学生毕业作品在2009年全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作品网展中倍受好评并被《雕塑》杂志专版介绍。其中冯贺男同学的作品入围第11届全国美展。在“2009年首届海西环保创意作品展”的评选活动中,-雕塑专业05、06级金属雕塑课程作品囊括该展近三分之一的奖项,该展唯一的金奖为其学生王文威的《腾飞的海西》斩获。
贾永华 女,1961年11月出生,民盟盟员,外语系副教授,2001年度、2007年度校先进工作者,2000年度、2002年度校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闽江学院三八红旗手。
  担任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语言学概论”、“大学英语”等课程。针对课程种类较多,涉及面广,教学任务艰巨等问题,潜心研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其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英语写作”的教学改革,把先进的外语写作“写长法”引入到教学中来,拓展了课程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起担任外语系语言与应用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英语专业两个年级的专业课建设工作,制定了外语系2010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使教研室的2门专业必修课成功申报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1门正准备申报省市级精品课程。
  2010年1月,教学改革论文“从汉式英语句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获得学校“办学思想、教学建设和改革”论文评选一等奖。2000年以来,在本科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承担省教育厅和校级研究课题2项。
黄 云 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2004年度荣获“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担任《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旅游文化》三门专业课以及校选修课和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将学术研究最新成果与动态信息,及时引入教学环节;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所讲授课程均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中国古代史》被评为2008年度校级精品课程。
  2005年到旅游系工作,担任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积极投入评估工作,与旅游系师生共同努力,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学位评估。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组织和带领旅游系师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旅游系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申报特色专业、新专业,努力实现旅游系的可持续发展。牢固质量立系,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采取多种对策,着力提高旅游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近几年来,选择福州民俗文化作为科研突破方向,积极参加福州市民俗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课题意识进一步增强,并积极参与各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目前主持1项、参与2项省教育厅课题。
谢储晖 男,1956年12月出生,致公党党员,博士,计算机系教授、副主任。
  2003年以来担任《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主干课程和其他四门课程的教学,倡导学生学习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针对计算机课程理论知识更新快、课本更新慢的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国内外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填充课本理论及技术空白,使学生能够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力求把新知和激情融入生动的课堂。按照过程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策略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及自主性原则等“五原则”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实践的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主讲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主讲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主持2项省自然基金项目和1项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主持3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主持1项闽江学院科技启动项目,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空间数据挖掘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的研究》的研究、参与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子课题《点源网格资源调度与空间数据汇集服务软件基础平台》的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2004年、2005年获评“闽江学院科研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