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激发动力上下功夫 在提升能力上做文章———航建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及创先争优工作汇报


  编者按:自2010年7月学校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来,学校各分党委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日前,校党委书记谷焕民、校党委副书记高晚欣、校长助理杨冶对船舶学院、航建学院、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信通学院等八个学院的“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报从本期起陆续刊登部分学院的创建经验,供全校师生学习和交流。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为推动中心工作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如何将这两项工作落到实处,把“落地生根”这篇文章做实、做透、做好,是学院党委始终在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做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的问题,二是推进工作开展的动力源问题,三是方案和计划落地生根的问题,四是如何渗透、融入及推动学院中心工作有效开展的问题。自2010年7月至今五个月时间里,学院党委围绕这四个问题解决,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就目前各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来看,这四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实、比较透、比较好,实现了“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凝练”的阶段性目标,为各项工作的可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学院自2010年7月启动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7月3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完成了高起点开局工作。第二阶段自11月5日开始到目前,主要致力于高标准推进工作。
  一、广泛发动,深入研讨,实现高起点开局在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了思想发动、学习研讨及制定方案,广泛动员及党支部制定计划,党委深入调研、凝练思路及做决策,各党支部深入动员推进等四项工作。通过以上四方面工作,解决了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动力源激发及实施计划落地生根等问题,实现了高起点开局的目标。
  (一)思想发动、学习研讨及制定方案为贯彻落实校党委在纪念建党89周年表彰大会上就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的指导意见,学院党委以“观革命故里,思创先争优”为主题,于2010年7月3日组织部分教职工党员到尚志市英烈纪念馆及将军碑林参观学习。纪念馆特别顾问吕鸿程老先生,以创先争优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主题,对学习参观人员进行了形式鲜活、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激发了教职工党员创先争优的热情。2010年7月中旬校党委关于《在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下发后,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和领会校党委文件精神,并达成以下共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与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是集中性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则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因此要把创先争优作为推进学院中心工作开展的动力机制。同时,围绕如何贯彻落实问题进行了研讨,确定了“履职尽责创先进,育人成才争优秀”为主题,提出了学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航建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
  (二)广泛动员及党支部制定计划2010年9月7日,学院召开航建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要求各党支部围绕“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联合化运作、特色化提升”及“在机制创新上有突破,在载体设计上有举措,在典型带动上有效应、在促进发展上有成效”的“四化四有”要求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创建活动,教职工党员围绕“关爱学生,助推成长成才”开展争做育人标兵活动,学生党员围绕“求真知、塑品格、强责任、铸成才”开展争做“五星”党员活动。在活动中以“五结合”为着力点,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具体化、工作化和成果化。9月16日,学院召开各教工党支部专题研讨会,围绕如何设计和制定能反映各系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推进的计划进行研讨,提出各党支部要以推进各系中心工作为根本目的,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育人能力为主要内容,重点解决推进计划“上下一边粗”的问题。在对各党支部推进计划的审核过程中,明显看出党支部是下了功夫了,但落地生根的问题、持续推进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党委深入调研、凝练思路及做决策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党委9月27日召开的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会议精神,学院党委组织各党支部委员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念、思路、措施、要求进行学习、研讨和消化,并为各党支部购买 《带着问题学》、《升级才能生存》等书籍。在此基础上,学院党委分别深入到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工程力学系、航天工程系,与党支部委员及系主任就创先争优推进计划的进一步细化问题,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问题,运动式学习向链式学习转化的问题,以强化岗位危机意识激发动力源的问题,基于保级升级推进教师能力自主提升等问题进行了调研、研讨和交流,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是平台和手段,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果的显性体现”上统一了思想,在“基于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可持续开展工作”上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赢得了系主任们发自内心的支持,因为系主任终于明白了党支部将要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推动中心工作来设计的,解决了系主任们长期以来想做但无法持续推进的难事、愁事及闹心事。
  在充分调研、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学院于10月28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在宣传引导、组织落实及系统推进方面上经过研讨,凝练出了“基于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可持续开展工作”的总体思路,即落实学校党委的总体部署及学院党委“四化四有”的工作要求,在激发动力上下功夫、在自主学习上求创新、在提升能力上做文章、在持续推进上用心思。通过三年的分阶段的建设,使教职工党员在源动力激发方面都有阶段性新突破,在道德和责任意识强化方面都有阶段性新进展,在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方面都有阶段性新成效,使学生党员基于“求真知、塑品格、强责任、铸成才”在争做“五星党员”方面都有阶段性新成绩,实现党建工作渗透、融入及推动学院中心工作有效开展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实施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工程、育人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不断推动和促进学院中心工作的开展。其中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工程由学院党委策划协调,各系党支部及行政领导组织推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牵头,教务办策划协调,各系党支部组织推进;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工程由主管科研副院长牵头,科技办策划协调,各系党支部以及学院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促进会组织推进;育人能力水平提升工程由学院党委策划协调,学工办及各系党支部组织推进,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学院四办配合抓、各系党支部具体抓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格局。同时,要求各党支部按照学院党委的决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推进计划,做好深入动员的准备工作。
  (四)各党支部深入动员推进11月3日至5日,航天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及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先后召开了“基于学习型党组织创建 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可持续开展”工作推进及研讨大会,各系党支部书记借助精心制作PPT所做的动员报告长达40分钟,全体教师进行了近2小时的研讨,通过动员和研讨激发了教师自主参与积极性,达到了的预期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学院党委担心动员效果,计划组织全院教职工统一做动员然后分头组织研讨,但考虑到后续工作的推进问题把担子压在了党支部书记肩上,没想到年青的党支部书记们准备得这么充分、发挥得这么好,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示了各系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开了一个好头。这一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学院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高起点开局”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高标准推进”阶段工作全面启动。
  二、分步实施,全面争创,实现高标准推进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围绕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及育人能力水平提升等四项工程实施来开展,重点解决党建工作渗透、融入及推动学院中心工作有效开展的问题。
  (一)实施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工程,在提高思想境界和修养中创先争优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工程主要通过学习讨论、教师岗位说明书的修订及补签岗位合同等措施来推进。一是各系党支部组织教职员工深入研讨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给北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女儿的回信中谈到的“无论怎样良好的机制、完备的组织、有效的措施仍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道德和责任的支撑。对于教学的态度最能直接反映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认真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不管科研任务如何始终向着教学,这最好成为一种普通的、勿庸质疑的信条”,将道德和责任作为学院教师合同管理及聘期考核的基本要求和不能突破的底线。二是按照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核算办法》(讨论稿)的有关精神,结合岗位核算设置、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岗位评聘及层级晋升、规范合同聘用及聘期考核等项工作的开展,不断强化教职工的岗位危机意识、保级升级意识,提出了岗位保级升级的核心在于不断提升能力,而能力的提升在于可持续的自主学习。学院“基于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可持续开展”正是为教职工搭建了能力提升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如果聘期内不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为保级而保级导致聘期考核不符合要求,将面临不再续签合同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岗位危机意识、升级才能生存意识等理念的建立,为教职工基于学习提升能力的源动力激发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在深化课程建设中创先争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主要依托专题学习研讨、两轮听课录像对比、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群建设等三个平台的策划构建和组织推进,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为保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专题研讨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带着问题研讨、研讨解决问题”的目标,教务办精心撰写、编辑及整理了三方面的研讨材料并印发至每位教师,一份是根据平时教学组织管理中积累的素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的《航建学院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一份是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硕士论文摘编为主线,包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以及《从教师角度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保证》等研究论文的学习研讨资料;一份是装有教师个人六个学期学生评教情况汇总的信封。在教工党支部组织的全系教职工研讨会上,参会教师现场打开“信封”时认真的表情以及得知某位首次上课的青年教师获得88.9分评价时凝重的神态,为研讨会顺利开展看开了一个好头。由于准备充分,三个教工党支部组织的教职工专题研讨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广大教师围绕在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如何实现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及研究能力的争优提升问题,产生了触动、引发了思考,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组织集体观摩教学及教师两轮听课录像对比。通过示范演示、观摩点评、研讨交流、录像对比观摩等学习方法,营造创先争优氛围,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组织教师通过观摩专家示范演示,集中学习讨论,解决“如何上课才能争优”的问题;一方面以系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两轮相互听课。首轮听课在预先通知有所准备的前提下进行,教师按照各系排定的听课时间表由党支部书记或系主任组织集体听课,听课教师按照《航建学院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表》对任课教师做出定量评价,并在课后进行交流,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对比和借鉴。首轮听课主要着眼于从不同角度相互学习,理清家底,发现问题,促进提升。第二轮听课在随机情况下进行,课堂定量评价作为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轮听课的差距对比,发现自身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能力提升的程度。为增强任课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感受,为拓展课堂观摩交流的覆盖面,特别是为广大教师自主学习提供灵活方便的载体,由教务办牵头对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实况录像,并压制成一张光盘发至每位教师。目前,在集中学习讨论方面工程力学系党支部已邀请了宋天舒教授为青年教师做了演示教学,并介绍了备课、授课的经验;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党支部、航天工程系党支部邀请示范主讲教师陈树华教授以“大学教学模式革新”为主题,从教师责任心、基本功、教学新理念三方面做了精彩报告,并以《钢结构课程》为例进行了示范教学,引发了教师对教学技巧和方法的讨论,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在两轮听课录像对比方面,由教务办牵头、各教工党支部组织实施的首轮互相听课工作已告一段落,涉及课程32门,参与教师达到了337人次,32门课程实况录像光盘已发至每一名教师。通过观摩、反思、对比及借鉴,广大教师在课堂氛围调动、教学互动的设计等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呈现方式的选择、多媒体制作及板书结合等方面,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及连贯性等言语表达能力方面,在眼神、表情及手势等非言语表达能力方面,普遍感受到了差距、产生了共鸣。在这个平台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每名教师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相互学习评价的机制为教师创造了宽松、民主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于教师基于差距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对于树立典型推进创先争优可持续开展,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三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群建设。主要是以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为牵引,实施“3111”工程,即在三年的时间内,每名教师至少参与一门课程的建设,至少认领并参与一个项目组研究,完成一篇研究报告。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学院教务办牵头制定了《航建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群建设实施细则》,按照“源于工作,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的原则,从课程建设需要出发,建立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等五个群23个研究点的项目指南。要求每位教师以课程建设为背景,参照项目指南自主认领至少1个研究点,填写项目认领书,各系党支部根据项目认领情况统一协调,组成3人左右的项目组开展研究。项目启动时间为2010年12月,项目建设周期不少于3年。每年6月初各项目组提交阶段性总结报告,各教工党支部组织开展项目建设交流研讨;每年12月底各项目组提交年度研究报告,在各党支部组织研讨交流的基础上,学院组织开展项目建设阶段性评审,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将在全院推广;项目建设完成后需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评价、交流及研讨。项目的建设成果纳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库,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材料。同时,项目建设作为一项指标纳入教师岗位说明书,作为教师年度业绩考核的观测点。学院党委于2010年12月8日组织召开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办主任、各教工党支部委员参加的研讨会,对项目群建设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和细化,并形成正式文件下发。2010年12月9日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就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群建设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布置,会后建筑环境与工程系、工程力学系、航天工程系分别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按照《航建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群建设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具体实施工作。目前,项目认领工作已经结束,22个项目组已组建完成并开始工作,其它项目组建设及研究项目开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实施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工程,在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中创先争优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主要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建设科研工作网络学习系统、推进学院青促会有序运转等措施,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自主提升。一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目前,由学院科技办牵头邀请理学院苑立波教授做了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技巧的讲座,邀请科研处王敦成同志做了了专利申请书撰写知识的讲座,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参加了首届青-蓝高校青年科技论坛会议等。二是通过建设科研工作网络学习系统,为教师提供按需自主学习平台。学院科技办策划和建设了包括“管理法规”、“政策信息”、“扶植培育”、“在建项目”、“项目成果”等五个板块的网络学习系统,为教师提供科研管理法律法规、科研管理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和查询平台,提供项目培育、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平台,提供科研项目规范化、全过程管理的咨询和指导平台,使教师在“按需学习”、“学以致用”、“互动互融”的实践中提升科研素质、能力和水平。目前,该系统的建设已初步完成,“管理法规”、“政策信息”板块已开始运行。三是依托学院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促进会,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目前,基于“唤醒+养生+拓展”学院青促进组织机构健全,运转有序,围绕教育教学研究、科研学术交流等主题,举办了12次交流研讨活动,青促会的融合、凝聚和激发作用得到彰显,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水平可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实施育人能力水平提升工程,在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中创先争优育人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主要通过构建师生党员联动机制,依托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师生“专业党支部群”的组织活动载体,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营造学有标杆、比有榜样、赶有标尺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水平,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可持续开展。一是构建基于“专业党支部群”的师生联动机制。以系为单位将师生党员按专业(打通年级界限)划分为若干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原则上不超过15人(12名学生及3名教师),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学工办及教工党支部组织实施,各组织单元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构建有内在一致关联度的活动平台。如通过“我的职业经历和感受”活动平台,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论文撰写指南”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学术表达能力;通过“提升就业能力”活动平台,增强学生择业能力;通过“打造科研团队”活动平台,提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目前,师生专业党支部群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工程力学系党支部由李宏亮、杨丽红、王超营、郭晶等4名教师与11名毕业班学生党员构成的组织单元率先启动。该组织单元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着眼点,围绕能力提升的问题设计了两个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创先争优。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党支部通过师生联创的党支部群建设,重点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工作,指导学生普通型科研立项32项、重大型科研立项4项,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立项13项,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几乎每名党员教师都参与了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的指导工作。航天工程系党支部航天工程系党支部将学生按年级分成小组,教师按课题和兴趣分成小组,再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指导主题进行对接,现已围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学风建设开展师生座谈,并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指导。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尽管学院党委在党建工作渗透、融入及推动学院中心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我们坚信,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只要下大决心去抓、下大力气去抓、下大工夫去抓,就一定能够开创一片天地、做出一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