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飞宇: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代表作品 《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11月9日晚,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来到江宁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作客我校2010年秋季读书活动月“名家论道”系列讲座,和我校师生一起交流文学。
初次见到毕飞宇,他给人印象年轻、朴实、沉稳、谦逊,从他的讲谈中更深入的了解到,他是一位专心于文学创作、对社会洞悉敏锐细致、讲演幽默风趣的作家。他讲述了自己写作的原因:“我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基本目的是交流,是把书写出来给别人看。也许以后的某个时候,或在卧室里,飞机上,火车上,有人还捧着我的书和我对话,这是一件多么快乐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毕飞宇先生希望通过作品找到读者和自己的共同点,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他更加希望的是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文学,并且能够在观点上相互切磋。
问:现代很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参杂了宗教信仰,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文人宗教信仰这种现象?
毕飞宇:文人宗教信仰在之前并不存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显现。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的思想束缚被释放,言谈得到自由,宗教信仰在文人中得以体现。
有人说,“文学之所以令人失望,是因为中国作家、中国文学缺少宗教信仰。”但是,就我认为,这其中不免有过于神化宗教的力量在里面。诸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的关怀,怜悯,帮扶等,这些本是人类产生的自身需求,属于自我分泌物,而我们却把它当成是宗教宣扬的,是宗教强加给人类的。这其中神化成分蒙蔽了人类的眼睛。
此外,宗教是否真的是真,善,美的吗?自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国教后,宗教的残酷性更是显而易见。火刑等严酷的刑法及专制,独尊等思想让人类在上帝面前匍匐了1000多年。因而,我们在意识到宗教的亲和力的同时,更应该了解到它残酷的一面。作为一个文人,更应该如此。对人类极其重要的是自由,比自由更重要的是宽容,这两者皆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宗教所赋予的。
问:现在很多学者研究人员致力于将经典作品通俗化、文学大众化,您觉得这种现象对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
毕飞宇:对这种现象我要唱赞歌。一本再好的书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看,他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他的价值也是要大打折扣的。不管科学,美术,还是文学作品都应该尽可能的增加它的受众的覆盖面。无论是余秋雨还是易中天,我都是很欢迎他们将传统历史文化普及化的。但是对于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将书籍庸俗化或者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还放入其中的行为我是坚决抵制的。因此如果一个学者能够真正校对翻译好经典,那么我愿意做他的读者。
问:您认为文革对于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何影响?
毕飞宇:“写完了《玉米》和《平原》,我觉得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在《平原》这本书的末尾,我特意嘱咐编辑帮我加上了这样一句话。之所以要加这么一句话是我认为,作为现在的我们,特别是青少年不应该轻易忘记文革那一段年代,那曾经是我们的父辈们生活过的历史。
《玉米》以1971年切入话题,而《平原》是以1976年以后四人帮粉碎为背景。前者主要描写文革前期流血、冲突现象,后者主要叙述文革对人们的深重影响。我写这两本小说旨在唤醒现今的中国人对文革时期的关注。
文革期间的作品大多雷同,描写的就两类人,好人与坏人。写的就是一件事情,好人抓住坏人并将其消灭。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形式有所改变,但本质上除了多了些宣泄愤恨外仍然没有变化。鲁迅先生说,我们国家的国民性不容乐观,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中国人往往不爱反思。在他的作品中,时刻把握人物性格,切入人物内心,描写的小说人物具有多面性,生动性。我们对这种鲜活的人物塑造理应传承。
问:你曾说中国文学正处于尴尬的时期,那么你认为未来中国文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是继续你们的朴实农村文学路线,还是会出现一种新的文学风格,会不会有人在未来的特定时期创作出具有划时代的作品,从而引领中国的文学发展?
毕飞宇:中国作家在过去的120年里是不幸的,相对自由的只有那么十几年,而这十几年只意味着让一个作家写完一个长篇。经典的作品千万不能着急,在短期内出现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可能性并不是很大。经典作品的产生,起主导作用的并不是作家本身,能够成为经典作品往往是外部环境、经济政治教育环境、社会心理需求这些所诱导的。作家要做的就是孜孜以求、认真劳作,用文学来给读者带来快乐。”
问:请您谈一下文学对医学的影响,以及文学阅读对医学生的必要性?
毕飞宇:我觉得读不读书和你能否成为一个好医生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医生只是你生活中的一个角色,除了医生,你依然还是是女儿,妻子,母亲,女邻居。此时如果想要管理好你的家庭,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我们不妨多读读名著,书中的人物向我们诠释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读书和你的职业素质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对你的人生观会有很多的帮助。
问:如今网络上的电子书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网络写手?这些网络文学是否对传统文学有所冲击?
毕飞宇:网络文学是针对纸质文学而言的,在我看来,是不是网络文学并不影响它的好坏,网络或者是纸质都只是一种载体。只要写的好,大众喜欢,那么什么载体并不重要,网络对于文学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文学的一大弊端在于它的“速食性”。正常的作家工作6小时左右一般创作2000-3000字,而很多网络写手在公司的压力下工作6小时左右写出的文字达10000-15000之多。显而易见,写作速度过快势必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就像快餐一样,虽然快,但却不一定可以保证它的营养性。如果网络文学落入以速度,而不关注质量的怪圈中,那么我们就要担心它的可读性了。
传统文学的著作是放在书店、图书馆的书架上经过时间的洗礼冲刷得到验证的。经典就是经典。我不担心这些网络文学会对传统文学有任何冲击,不管这些网络文学现在如何风靡,经过时间的验证之后,精华的作品成为经典,而糟粕依旧会被冲刷掉,时间是最好的验金石。反而,我倒是有些可惜一些网络写手的才能,他们的才华在压力下并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这是对才能的浪费。当然,不管是网络写手还是纸质的作家,我们都必须尽自己所能坚持“好作品”主义,严肃认真地面对自己笔下的每一篇作品。
关于另一个话题———新生代的文学,我个人是抱以很大的期待的,可以说,像韩寒这一类的青年作家,他们真正的潜力可能还没发挥出来,总之,我对他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