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结果近日揭晓,电子信息学院2007级5名学生获国家甲组一等奖。这是该院数学建模培养之路的一个缩影。
10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数模竞赛等赛事,让他们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收获,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宗旨。
完善培训体系
“我们一直十分注重探寻竞赛培养的规律。”学院辅导员唐红波介绍,“学院将数模竞赛提高到与电子设计大赛同等重要的地位。”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学院通过举办新老生交流会、科研宣讲会等活动,让高年级学生介绍数模培训和参赛经验,开阔新生眼界,培养兴趣。学院积极动员大二、大三学生参加培训,选拔优秀学生参赛。从组织报名、训练,到初选、交流和组队,再到新一轮团队训练,有条不紊的培训工作成为取得好成绩的“良方”。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交流,让他们跨学院(系)组队,实现知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鼓励他们多与指导老师联系,寻求答疑解惑。每年大赛后,学院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比赛做好准备。
“获得佳绩并非一日之功,平时的课程学习非常重要。学生不仅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而且还系统学习了C语言和C++等,参加数模竞赛是有优势的。” 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雄介绍。
提高专业素养
数学建模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桥梁,意识到这项技能对于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电子信息学院从2001年开始积极组织学生参赛。
“数学建模让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用数学理论思考自然、工程和社会等问题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这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能力。” 2005年获“高教社杯”国家一等奖的颜召军深有感触地说。
“基于‘理工渗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学的基础和思辨能力与工学的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建立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和研究式自主学习模式,将大学生科研、电子设计竞赛训练和数学建模训练,贯穿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学院院长张绍东教授认为,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奖,而是以全国大赛为平台,将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到学院教学的各个层面,使大赛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十年坚持换来今朝硕果累累。几年来,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该学院每年有6-8名学生获一等奖,占全校获一等奖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达到一半。
力促全面发展
“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加深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查阅资料,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这些足以让我们终生受益。” 获此次“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的李枫说。去年他曾获二等奖。
对于参赛者来说,或许获奖已不太重要,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培训和参赛的过程。
“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是我大学生活的点睛之笔。”已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的电子信息学院2006级初从颖自豪地说。
“比赛那几天,我们埋头查阅资料,讨论后演算,接着再讨论,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光电子信息专业2007级冯煦在去年的比赛中虽未取得理想成绩,但她认为那段经历才是最可贵的。她的科研小组后来在SCI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她和队友一起应邀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光信息科学年会,“数模竞赛提升了科研能力。”她坦言。
不仅仅让少数精英受益,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在学院组织的教学中得到发展,在学院搭建的各个平台上受益。这是该学院人才培养的宗旨。
学院将竞赛培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教学特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光电设计大赛、EDA大赛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各类大赛和项目,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