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上,由我校国际软件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邓志豪、邢家树、高嵩等9名学生完成的作品《易捷利(E-Razor)股指期货套利软件》力挫群雄,获得2010“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冠军。
这是国际软件学院参与的团队第三次夺冠,此前他们分别于2007、2009年折桂。近几年,学院冲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改变实践和理论脱节的教育方式,扬起创新的风帆,不断驶向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得益于学科交叉
“此次大赛是一项跨学科的赛事,需要把软件知识应用在金融领域。”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周怀北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开设了金融信息工程、生物信息工程、数字艺术与游戏设计、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等交叉学科专业。
跨学科培养,绝不仅仅是开设相关专业这样简单,“引进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周怀北说。据介绍,大赛指导老师蔡恒进、王树良教授都是引进人才。在美国获得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蔡恒进,在加盟该院后创建了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这本身就体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现在,学院已形成“引进人才—建立团队—培养学生”的良性循环机制。
蔡恒进认为,“参加大赛的团队显示了金融和IT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他在日常教育、论文指导方面就很注重对学生跨学科视野的培养。
“国软论坛”是学院的一个靓丽名片。弗朗兹·艾德尔曼管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于刚、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等都曾应邀来作报告。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周怀北认为,“讲座有助于实现学科间的交流、碰撞,使人产生思想的变革与创新。”
成长于实践教育
“大赛从选题、系统设计、开发软件系统到变成产品,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协调、管理,也需要高水平的实践能力,这都得益于实践教育。”周怀北说。
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了项目工程模块,将实践教育纳入必修课。实验室也不断更新设备,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学院还每年举办面向华中地区各大高校的软件文化节,形成了浓厚的竞赛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院要求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在国外进修时,要着重学习和借鉴国外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流程、方法、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
同时,学院还将实践教育延伸到“第三学期”。“‘第三学期’是我们借鉴美国的教育理念,利用暑假集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训。”周怀北介绍说,每年从6月中旬到8月,学院都会请企业界人员来校授课,并且还和东软集团、中软集团、IBM公司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将这些公司的项目带到学院。然后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实验室的实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实践教育模式,在学院已经开展了近四年。
“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学院要求学生必须有半年企业实习经历。最近,学院还打算利用暑假将大批学生派到国外实习。
创业教育也是学院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学院都会拿出20万元作为学生的创业经费,有40个项目申请名额,每个项目平均至少拿到5000元。由学院作为风险投资人,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提供相应指导。“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无论成功与否,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周怀北说。
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学院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文化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Linux兴趣小组、甲骨文俱乐部等各种项目小组、俱乐部可谓遍地开花,做项目,已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