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五十年 励精图治谱华章———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办学50周年(1960~2010)纪实
11月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圆满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99枚金牌、119枚银牌、98枚铜牌,奖牌总数416枚的优异成绩雄踞奖牌榜榜首,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大国的雄姿。而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也有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份功劳。该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李欣带领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队参赛,一举夺得了该项目所设的全部4块金牌,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奖牌榜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年正值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办学50周年,这也是送给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最好的生日礼物。
始建于1960年的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50载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以体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主的各类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人才的办学格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体育理论素养和较强运动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体育运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索篇】栉风沐雨勤探索191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历史最悠久的一所高等学府,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画上句号。办学百年的河南大学,历来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时期,首任校长林伯襄主张“明耻所以教战,强身即以兴邦”,要求学生“脊背要宽、肩膀要硬”。学校则以西方教育为楷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在校,除开设体育(体操)课每周2至3学时外,每天下午4时半,教室、寝室一律关闭,全体参加体育锻炼,内容极其丰富,如徒手操、火棒操、兵士操、棍棒术、哑铃、拳术等等。学校组织有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国术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开创了河南大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体育教育的先河。
1922年中州大学时期,《学生通则》规定,学生体质太弱即令退学,体育课没有修完学分或者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学校经常举办运动会,提出了“强身健国,一雪东亚病夫之耻”的口号。
1935年,河南大学时期,学校成立体育委员会,委员会由体育课主任为主席,由体育教员、国术教员、训育课主任、军训主任和生活指导委员会健康部导师组成,负责规划全校的体育普及、课外活动指导、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组织以及其它相关事宜。1960年3月18日,经河南省高教局批准,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招收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一个新型的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屹立于中州大地。1962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郑州体育学院并入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成为当时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荟萃之地和河南省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1979年8月,河南省委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并把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部分基础课教师”。为把体育专业办得更好,体育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整顿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教学为主,加强“三基”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智力培养,启迪智慧,发展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科研与训练成果显著。
1980年,受河南省体委的委托,体育系举办了河南省地、县体委主任培训班;受中西南体育系科协作区的委托,举办了体操教师进修班。198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全国公共体育课教师进修班,体育系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
1984年5月,学校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从此,体育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体育系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充实专业学科内涵,加强研究生、助教班和成人教育工作。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的举措,加强主干课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实一般学科,扶植新建学科,使体育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4年6月25日,河南大学根据发展需要,决定成立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001年体育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发展篇】励精图治谋发展五十年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抓好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社会等主要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科研促教学;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理念求超越”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历经学院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铸就了学院今日的辉煌。学科建设创一流学科建设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展教学、科研、训练及服务社会的核心平台。五十年来,体育学院一直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龙头。自1960年体育学科办学之初就开展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学院分别于1994年、2001年、2009年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运动训练和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体育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12月“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体育学院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河南省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所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单位;2009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获批。
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确立了“优势显著、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学院的优势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是学院的特色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学院的协调发展性学科。
体育学现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足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田径和武术是省级精品课程;球类教学团队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在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体育学科2007~2009年学科排名中,河南大学综合排名第11位。师资队伍上层次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河南大学体育学院50年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建设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全院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20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在读博士5人;4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国际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4名;另聘本学科国内外知名专家20余人为客座教授。教师队伍中省管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1人、委员1人,全国新苗体育奖获得者1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7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担任全国、省级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和理事16人次。人才培养创佳绩五十年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以体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主的各类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办学格局。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24,000余名,其中国民教育统招本科生6,0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700名,博士研究生11名;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18,000名。该院毕业生已遍布在全国各体育相关领域,成为单位、部门的领导和骨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训练竞赛工作。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运动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诸多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7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焦怡同学获得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60发卧射个人比赛射击冠军;在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学生卢一飞获得田径4×400米接力第一名;2003级张宇洁同学在世界杯第三届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2002级学生华允成获得亚洲武术锦标赛冠军;2009年首届亚洲武道运动会上,2005级学生张大军获得男子散打60公斤级第一名。此外,学院组队参加了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取得了8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赛事中获得的优异成绩,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为河南争了光,更为河南大学和体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教学科研互促进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力求教学科研相互促进。进入新世纪,学院的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等平台,已形成了体育教学研究、运动训练研究、武术文化研究、运动免疫与健康研究、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形成了相关的研究团队。
仅1994~2010年间,体育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14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17部,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13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等129项,参加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亚运会体育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226人次。此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还注重教学研究,近十年来曾承担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改课题39项,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服务社会求合作自1960年3月建系之初,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就十分重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近十年来,体育学院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活动。作为主要研制单位,为教育部制定《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和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教育三个专业规范做出了突出贡献;担任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队、游泳队科研专家;为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承担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编写工作;受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一起共同创编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并承担了武术健身操的国家级师资培训任务;依托“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长期承担“百千万工程”人才培训、农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等任务。
目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体育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及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等政府部门决策咨询及训练科研保障的服务基地。此外,还是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河南省田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和河南省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为国家尤其是河南省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将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通过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共同携手,全力推进校地、校企和校校合作,在社会服务方面走出一条精诚合作、共享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未来篇】百尺竿头谱新篇目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正在着手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以科研促教学,稳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改善教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实现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突破,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春华秋实,五十年硕果累累。回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五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从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开始,她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在各级领导部门、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在体育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全院师生共同努力,迎着省部共建的东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