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微博:编织梦想新时代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微博正是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所谓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是最近兴起的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你可以通过微博的网页版和手机客户端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微博里发布的只言片语随后便会在你的微博“粉丝”圈中传播,从而形成大众性的话题参与。寥寥几行字,已然掀起一轮“全民媒体”的“微”传播革命。
  哇,河大官方微博开通啦!
  “汇集铁塔学子,凝聚河大力量。”近日,河南大学官方微博在新浪正式开通。在河南大学的官方微博上,浏览者可以跟随“历史长廊”了解河大的世纪变迁,“校园速递”、“学术动态”等栏目让大家全方位了解动态校园生活,“视频分享”更是映现出古朴河大的多样姿彩。百年老校紧跟时代浪潮,成为高校“微”传播的先行者。
  微博,如同一条越流越宽的河,汇集了沿途许多支系,渐渐成为主脉。60个政府部门注册新浪官方微博,让政情透明公开化。还记得玉树地震时,灾难消息由新浪微博第一时间传出,才及时唤来源源不断的暖流。那时我们每天打开电脑或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微博了解救援行动的进展和灾区的实地情况。这时微博又成了维系民族情感的血脉,让华夏儿女心系一处、情同手足。
  同时,微博“追星”也是不少同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对自己喜爱的名人添加关注,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幸运的时候,或许还能与偶像在线交流。在“织围脖”的过程中,我们与社会名流“零距离”。姚晨、王菲等“微博女王”在新浪微博将自己“排山倒海”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亲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吸引了无数网络“粉丝”,成为话题的引领者,成就“一呼”而“百应”的盛况空前。嘿,你也可以成为“微博”的主人哦!
  微博传播,就这样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笔墨,由孱弱走向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织围脖”队伍中来。“今天的高数课好难懂啊!”“光棍节、再光棍下去变神棍了……”好友的跟贴和评论纷至沓来,偶尔有几条“亮了”的评论也会成为大家“卧谈会”的欢乐谈资。室友某天发烧拜托笔者帮忙请假,可奇怪的是老师压根没点室友的名字。笔者好奇,下课追问,老师答曰:“我看到他昨天发微博说发烧到39度,刚才他还发了一张在校医院输液的图片。”笔者遂无语。
  悄然间,微博也为大学生求职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微博活动组里,各个公司企业的招聘咨询会在第一时间发表,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们可以与招聘人直接交流,甚至“月薪”、“假期”这些敏感问题也可以很自然地提出。招聘企业与求职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从而取得双赢的最佳效果。
  呦,原来微博的魅力势不可挡咯!
  我国微博时代的开启,要追溯到2007年5月。当时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创建了“饭否网”,模仿对象是更早一年出世的、在国外大红大紫的Twitter。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这一刻起,微博正式出现在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中。据新浪发布的国内首份针对微博市场的白皮书———《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的预测,到2010年底,我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用户数量将突破6500万个,2011年可能会突破1亿。
  微博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呢?就微博自身而言,它能够凭借操作简便的优势将大量碎片化信息整合,让快节奏社会状况下人们急剧上升的个人表达沟通的愿望需求得到满足。微博的内容闲碎松散,与常规博文相比,对写作技术的要求较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组织语言而不用雕琢词句。另外,微博与手机网络联系在一起,更方便了我们随时随地书写心情。
  普通民众获知信息的渠道增多,激发了他们“说话”的热情,微博的推出恰好迎合了“草根阶层”的需要。微博允许用户利用非真实身份进行交流,他们可以针对事实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并且摆脱实名发言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然而,匿名方式也很容易导致发言的攻击性和无节制性,或许会造成对某个人的集中伤害;匿名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了网民表达的自由,这对部分网民的素质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微博是一个高社会化、低成本化的全民性媒体,其发展仍处于上升时期,自身所蕴含的潜在价值有待于我们亲身体验和挖掘。也许你的同学在低着头玩儿手机的时候,很可能就从发短信、上飞信、挂QQ变成了写微博。校园生活微博化,使微博成为了解信息、拓宽视野的最优平台,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多了几分姿彩。看吧,微博全民“交谈”的时代已然开启,“微时代”的非凡魅力值得我们一起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