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志愿者热情地为新生搬运行李 摄影/李伟军

图为我校志愿者在火车站迎接新生
9月11日上午,平日里安静宁谧的校园突然变得喧闹起来,篮球场上各学院的迎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生们在学长学姐们的帮助下从容地办着入学手续,志愿者们不顾辛劳在炎炎烈日下奔波穿梭,老师们也亲临现场,为学生们、家长们答疑解惑。
新生:你们怎么这么热情啊!
资旅学院的刘群早在几天前就已到达学校了。这几天她跟着在这所学校的朋友一起去上课,吃饭,参观校园,提前体验了一下大学生活。当记者问及她对学校的印象时,这个漂亮的女孩笑着对记者说:“挺好的。学校很漂亮,遇到的学姐学长都挺亲切的,也或许是有朋友在这吧,反正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习惯和陌生!”
电信学院的李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子,从未离开过父母。当记者在校门口遇到他时,他正与爸妈挥手告别。记者问他初次离开家,到学校来会不会感觉不习惯。李同学满怀信心的说:“我相信自己可以很快调整过来,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李同学又告诉记者:“其实我一直想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离开父母的庇护去真正的感受成长的滋味。大学四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相信我能够在这四年中放飞自己的梦想,从一个男孩蜕变成一个男子汉!”
经管学院的周思敏同学是独自一人从家来学校的,一大早,经管学院便派出了志愿者在校门口等待。志愿者帮忙把东西搬到寝室后,又带她去注册,缴费,办理餐卡,领床上用品,一个上午,周同学便在学姐的热情帮助下把所有手续都办好了。在和学姐攀谈时,周同学突然说了一句:“你们怎么这么热情啊!”说得辛苦了半天的学姐心里暖暖的!
志愿者:有什么需要帮助吗?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背影。这是迎新志愿者们的真实写照。新生一批批地路过,我们看到唯一不变的是:每个新生旁边总有陪同指路、帮忙拎繁重行李的志愿者同学。“让我帮你提。”“有水吗?”“吃饭没?”是记者在他们身边听到的最多的话语。
“没觉得累,只感到光荣!”一位志愿者说完,转身离开,留下的只是一个美丽的背影。“累是应该的,累并光荣着。”“累,但是忙碌中有满足感。”这是志愿者们给我们的答案。记者采访到一位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志愿者同学,他说他大一报到的时候,带了很多东西到学校,那时的他特别想有人来帮助他,基于以前的心态,今年就主动踏上了志愿者的岗位。为新生指指路,主动提些东西。其中一位志愿者,激动地和记者说:“见到老乡和她的妈妈,我感觉格外的高兴,就好像见到了亲人,他们反过来对我嘘寒问暖,我感觉幸福极了。”
当被问到志愿者有哪些具体工作时,志愿者们谦虚的说,除了为新生指路,帮忙拎东西送他们到寝室,介绍下学校,再就没有什么大事可以做了。可就是这些细微的小事,温暖着每一个新生的心,感动着每一个人。他们穿梭于各个车站和学校的每个角落,用他们的行动感动着新生和家长们,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青春名片。
傍晚时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这句充满暖意的话语,依旧回响在余晖映衬下的操场上。
家长:这学校,真是不错!
文史学院的杨同学,是一个来自宁夏的小姑娘,这一次他和父亲坐了四十余小时的火车才辗转到达常德。杨爸爸说:“这是女儿第一次出远门,做父亲的理应送孩子一程。孩子们都大了,出门上学都走远了,也怪舍不得的。”杨爸爸朴实的语言,渐湿的眼眶,透露着对孩子深深的疼爱。
日语专业一名新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她其实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上大学,她很是担心。但是她说孩子执意要来这里,最后她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她认为我们学校的校园宽敞,绿化好,适宜学生读书。于是她把担心放在了肚子里,最后的最后就剩下对孩子的百般祝福。
美术学院的一名新生家长在专业问题上向美术学院的老师提出了疑问,在领导耐心解难后,他告诉记者,学校老师的解答彻底排除了他心中的顾虑,他觉得老师们不但耐心而且平易近人,他相信孩子们在这样好的老师的教导下,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
绿荫下,远远地看着陪孩子报名的家长们,不禁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记者与他们相互攀谈时,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学校,真是不错。”(王雅歆 尹婷 张天瑾 田霞 龚兰)
编后语:大一新生是校园里最年轻的群体,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与好奇;他们说面向太阳就是希望,他们说勇敢成长就是光芒……但是他们也像曾经的我们那样在蜕变中感到困惑与迷惘,也会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学会适应。希望在这里,每个人都播种下属于自己理想的种子,并通过努力奋斗去实现它。作为一年级新生,步入新的起点,怀着新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一切从零开始,努力学习,拉近自己与理想的距离,使理想不再遥远。“逝者如斯夫”,不要留恋昔日的成功,也不必痛悔以往的失败。看成败,人生豪迈。现在当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