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行 走 在 路 上———记暑期社会实践“井冈山之行”



图为实践队伍正在行进


  编者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培养广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每年暑假,我校许多大学生都纷纷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他们有艰辛、有汗水也有收获。本报将选登一些有关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优秀文章,以便和全校师生共同分享他们实践过程中的苦与乐。
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月的“常德—韶山—井冈山暑期步行社会考察”一晃就过去了。实践结束了,可脑海中很多思绪却还停留在行走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行二十一个人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熟识,一路相伴走走停停,看看玩玩,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喝“十滴水”
  第一天从常德出发去韶山并没走路,所以觉得特别轻松。最最难忘的是八月九号,那是真正开始走的第二天,打算要从花明楼走到长沙。从早上五点睡眼惺忪地出发走到太阳高挂时的汗流浃背,这真的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不过幸好有伙伴们的陪伴,特别是晖雁、大叔、小彬。我和晖雁的体力差不多,所以一直相伴相随。其实大叔和小彬要走得快一些,可能一起走要有趣些,所以一直和我们走在一起,一路吵吵闹闹、大声唱歌。中途休息的时候,地面温度已经达到40多度,我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了一层白白的盐渍。看到我们有脱水的迹象,老黄(我们的带队老师黄向阳老师)说我们再走就要中暑了。于是一声令下:每人一瓶“十滴水”。倘若一个人中暑倒下,那整个队伍的速度都会被拖累,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喝。可是问题又来了,谁都不愿意先喝,叫谁来做示范呢?大家苦中作乐起哄让涛哥(老黄的儿子)第一个喝,在座的都是二十一二的成年人,但是却让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做示范,想想都有点于心不忍。这下老黄就为难了,让涛哥喝呢,他不答应;不让他喝呢,又不知道让谁喝。无可奈何的他只能狠下心来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手了:
  “来嘛,喝了,你又不是没喝过。”
  “我不喝,他们都不喝,为什么让我喝啊?”
  “因为你是爸爸的儿子!”
  涛哥还是蛮听话,最后还是拿起来喝了。都说虎父无犬子,这么小就懂得承担和责任,真的很不错。看过了闹剧,所有的人都乖乖的接过“十滴水”喝了。我就惨了,第一次喝,吐得七荤八素,可是我们一天的行程任务还没有完成,再累再难受还是要继续行走。
  三湾的南瓜餐一路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到了三湾,但这个革命圣地却没有好好地款待我们。下了车才发现,在视力所及的范围里就只有两家农舍改装成的旅馆。老黄说咨询第一家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极度的不好,所以我们选择第二家下榻。这样我们二十一个人就不得不挤在四间双标房里,特别不能忍受的是四间房居然只有两间卫生间。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学着适应环境。本着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原则,我们搬一个床垫放在地上,铺上席子,这样一来,我们六个女生就有三张床了,还是可以睡得很好。而十一个男生就惨了,只能在地上打地铺。因为是在农村,也没有什么菜可以吃,农家老板屋后倒是有个菜园,但里面的菜少的可怜,而去县城买菜又太远,不太现实,所以我们晚餐只吃了南瓜。看着三湾今天的这种状况,不由得想:当年红军在这里过得是怎样的生活?“三湾改编”期间是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间之一,那段时期人员伤亡严重,革命形势严峻,各方面的条件极其地艰苦。当时的红军吃不饱穿不暖不说,后面还有国民党的追兵。毛泽东就是在一个茅屋中点着一盏微弱的油灯和大家讨论到天亮,“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一些著名理论就这样产生了。新学的手艺说起这次出去的收获那就不得不说到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一个新手艺———穿泡。如果脚上打泡了还走路,泡很容易被磨破,那就会很疼。我们基本上每天要走二、三十里的路,这对承担我们整个身体的重量的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同学的脚第一天就闹情绪———打了泡。老黄常常会在晚上休息之前来挨个检查,如果有泡就帮我们用针把泡穿破,再用头发打个结,这样不会很痛而且好得快。偶然有一次,老黄帮我穿泡的时候有一个没有检查出来,而他这时已经睡觉了,所以我就自己尝试着去穿,没想到一穿就学会了。后来就慢慢地尝试帮其他同学穿泡,心想总算可以为老黄减轻一下负担了。他白天背着一个二十多斤的包行走,一直在在队伍的后面断后;晚上又挨个的帮我们穿泡。能为他做点事,我感到很高兴。
  我们就这样在行走中一点一滴地收获,在行走中慢慢地成长。这一段时间的点点滴滴都将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珍贵的回忆。 (文/杨 颖 图/夏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