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答辩的项目涉及领域广、起点高、整体素质高,达到了项目研究的要求。”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结题答辩会上,校长顾海良高度评价。参加答辩的项目选题新颖、与社会热点和专业紧密结合,深受好评。
“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让我们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了解,科研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我们对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动力与机械学院大三学生付世龙激动地说。紧密结合国家环保节能需求,他与队员合作研制的“新型环保锅炉点火器”,因性能好、污染少,已获两项专利。
紧跟汶川地震引发的诗歌大潮,文学院学生余娇的“汶川地震诗歌研究”,给人强烈的时代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使我学会了如何做科研,这是我以后深入研究的起点,是人生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余娇说。
借助科研平台,创新的火花在这里闪耀。水利水电学院陈尚坡团队的“沙市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动态演示系统的研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邵森林团队的“涡流二极管在水锤防护中的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余罡团队的“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探究”等结题项目均获优秀。
传统的测高程方法因受天气条件、地理状况等制约,精准度不够理想,运用GPS技术能否突破海拔高程的传统测定方法?测绘学院2006级本科生万俊堃、杨茜、冯晨的“利用GPS信号测定海拔高程的实验研究”找到了解决途径,日前已顺利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结题答辩。去年12月,杨茜作为第一作者在澳大利亚国际导航年会上发表学术论文,她和万俊堃、冯晨等与指导老师一起,为“通过提取GPS信号重力频移确定海拔高程的方法及其装置”申请了国家专利。
口腔医学院本科生陈思全主持研发的“壳聚糖生物医用膜”,以170万元转让给武汉一家生物公司。
评委对学子的优秀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他们建议大学生科研要突出以问题为中心,联合其他学科学生共同研究;答辩时要明确指出成果的创新性;与其它同类已有研究进行比较,凸显研究成果的独特价值。
“选择课题有两条路线,根据课题选择老师或根据老师选择课题,为更好地坚持下去,建议选择第一条路线。”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丁婉莹和大家分享了她的项目经验,“选题后最好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子课题,分别进行研究,这样既容易操作,又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结果。每个子课题经过反复论证通过后,再进行下一个子课题研究。”对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分歧,丁婉莹坚持对每个想法的可行性和价值进行讨论,最终选择最好的思路。
据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于2006年启动,是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试点内容之一,每年支持15000名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该计划旨在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本科生创新性实验改革,强调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力争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支持学生“奇思妙想”,为此搭建了两类平台,即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建立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科研院所(特大型企业)为依托的研究平台,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学校开放物理、化学、电子实验室,为理、工、医跨学科组建的团队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对科研过程进行管理,按进度分批次拨款,避免项目进程中过度开支,在后期强化指标体系,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等。
目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已成为学子开展科研、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4年来学校累计获批立项230项,共获专项资金资助21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结题的41个项目中,申报专利8项,发表论文47篇,出国留学13人,向国内高校保送研究生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