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思想引领青年 创意团聚青年———团组织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纪实


  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对青年进行分类引导是共青团在新形势下应对挑战,着力增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探索。自2009年6月我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试点单位以来,校团委在学校党委、行政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团中央工作部署,完成了“五个一”
  的具体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特点,创造性地探索了部分新路径,新载体,总体上达到了探索先行、积累经验、示范带动的目标。
   扎实调研,深入分析,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
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规律和所存在的问题,是有效开展引导的基础。为此,由校团委主导、学院团委配合、基层支部落实、理论社团推进、学生骨干带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的涉及我校本、专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青年思想调研工作于2009年7月全面铺开。以团中央下发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基础,共发放调查问卷2649份,一对一深度访谈50人次,撰写了《湖北大学青年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归纳出了当前我校学生思想意识最主要、最集中的5个关键点。同时,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对当前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如针对文化时尚、新兴传媒对广大青年的深刻影响,校团委开展了深层次的专题调研,探索利用时尚、艺术、文化等元素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和凝聚。
   引领时尚,注重实效,创新思想引领的路径和载体
贴近青年学生是引领他们的前提。当前高校团的工作的主要对象是“80后、90后”,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多新的特点,只有用他们喜欢的沟通、联络、交流、聚集方式,积极探索引导的载体和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全校团组织为此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共青团常用的教育手段“升级换代”,如:在“十佳大学生”评选等榜样示范教育中推出候选人竞选演讲环节,加强互动性;在“特色团日”活动中推出“模拟议政”等情景表演模式,增加多样性;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增加社会化技能培养环节,提高有效性;在团校培训中推出学员与校内外成功人士“面对面”形式,增强感召性。二是大胆利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探索丰富多彩的思想引导路径和载体,如:改变团属机关刊物的做法,推出《沙湖青年》电子版和《青传订阅》月刊(通过QQ群发送);整合相关资源,推出“新生指南”、“新老生娱乐化交流”等新生教育项目,为大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个性化指导;积极引入当前青年学生热衷的数码传媒,举办“我的寝室我做主”电子相册大赛、手机短信编写大赛等。从以上探索中,精选了22个案例整理成 《湖北大学“心灵引航”活动案例精选集》一书,在全校团干部中进一步交流经验,深化共识。
   夯实基础,广泛覆盖,构建思想引领工作长效机制
做好分类引导青年工作,难点在转化,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干部。为了抓住梳理出的我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将引导目标与青年认同有效对接,实现引导青年工作在基层生根落地,校团委在资源支持层面形成“基层主导”机制,将资源向基层与一线转移,在女生节、读书节、科技节、“沙湖之春”文化艺术节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均拨款支持基层工作,特别是今年拿出专款近2万元,直拨经费支持100个学生团支部开展思想引领活动。同时,根据思想引领活动的传播规律尤其是受众的接受渠道,校团委坚决退出那些适合基层举办的活动,鼓励基层团组织紧密结合自身特点,集中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小而精”的品牌活动,以求覆盖和影响到尽可能多的学生。针对思想引领工作思想性、政治性、敏感性都很强的特点,校团委在试点工作中要求团干部树立“要武装别人,先武装自己”的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专职团干 “分类引导青年”专题研修活动和“一月一本书”读书活动,着力提升广大团干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
  我校一年多的试点工作,得到了上级团组织的充分肯定。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团中央宣传部及团中央学校部领导都曾来校调研或看望我校师生;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从全国400多个参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被团中央选为全国30个思想引领青年优秀活动案例之一;校团委“创优良学风,做文明学子”主题教育活动被团省委确立为湖北省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创新案例;“炽热90后,深深爱国情”等6个理论实践活动获批 “湖北省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项目并得到团省委经费资助。校团委书记刘靖君说,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复杂、系统且微妙,必须敢于碰硬,勤下苦功;必须改进方式,贴近青年;必须创新载体,因地制宜,必须多方结合,融会贯通,必须健全机制,常抓不懈。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