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背景:今年暑假期间,我校人文学院08级思政专业学生安雪姣同学同全国部分高校的14名志愿者团队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支教。他们支教期间工作勤勤恳恳,广受好评!8月5日,《青海日报》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支教结束后凤凰网记者经过多方打听联系到安雪姣,并邀请她和志愿者团队参加凤凰网2010“美丽童行”年度公益人物评选活动,经过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安雪姣所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入选“2010贝因美美丽童行年度人物”。
10月10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美丽童行”2010年度公益盛典在京举行,安雪姣受邀参加该盛典活动,她代表她的志愿者团队领取了2010年度“美丽童行”公益人物奖。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他们的公益行为,学习他们的公益精神,感受他们的公益热情,我校校报记者团特对安雪姣同学进行了专访。
10月30日下午3时许,我们邀请安雪姣同学来到记者团办公室接受采访。初次见到安雪姣,她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干练。个不高的她洋溢着一脸的活泼,一股大男孩气让我们感受到一丝的幽默。同时在与她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她的那股自信与坚强。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上去瘦小的女孩在地震灾区,带领她的志愿者团队克服种种困难,进行支教活动。这种勇气与毅力确实值得我们去敬佩。在正式接受采访前,她的幽默便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我们正式进行了我们的专访。
通过对安雪姣同学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了她的志愿者队伍前往灾区支教遭遇到太多的困难,有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比如说高原反应,高原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但他们用自己并不算太强壮的身体挺了过去!他们证明了自己,同时也向大家证明了80后、90后是好样的!
一、噩耗传来,灾情牵动万人心
4月14日,青海西南部小城传出阵阵轰隆,顷刻间房屋倒塌,哀嚎遍野,这阵阵的哭泣声随即传遍了全国,地震灾区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而这次地震也同样牵动着一群年轻人的心。安雪姣就是这一群年轻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青海人,她更是倍加关注灾区的情况。灾情传来的第一时间,他们便开始考虑自己该为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灾难面前,他们表现出了80、90后所具备的责任心。在灾难面前,爱变得更加伟岸。作为80、90后,我们是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的,我们感受到了太多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的爱。安雪姣以及她的志愿者们的成长经历和我们是一样的,而面对灾难时,她开始思考践行“感恩”二字,他们的灾区之行就这样带着感恩的心开始。
二、 历经风雨,未雨绸缪灾区行
地震当天,安雪姣便和一群年轻人开始了他们支持灾区的行动。在人人网上,她开始以老乡会的名义发帖召集大家前往青海支持灾区。而网上随即便有来自全国1700多人响应。而后,她又专门在QQ上建立了一个专群。通过大家的努力,随后该专群中又产生了40多个分群。灾区传来的任何消息都会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在这些QQ群内。网络上,一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便开始讨论如何去帮助玉树灾区。
采访中,安雪姣告诉我们,他们刚开始并未想到要前往灾区进行支教,只是想着能上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她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灾区缺少老师,这时他们便开始萌生前往灾区支教的想法。这是一群勇于将想法变成现实的年轻人。随即QQ群中负责组织工作的同学便开始写支教策划书,同时在网上招募志愿者。在众多志愿者中,考虑到人身安全、所学专业、现实条件等因素后,挑选出15名志愿者前往灾区。
为了能前往灾区,这些志愿者们付出了太多。有一个名叫杜伟的志愿者已经毕业签订工作了,但为了能前往灾区,他毅然辞掉工作,还有一个陈宇曦的志愿者前往灾区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反对,家人以断绝经济支持来阻止这种想法,但他却利用假期打工挣得2000元钱前往灾区。安雪姣在采访时幽默地利用了“携款潜逃”一词。在常人看来,这些行为很难让人理解,但是在“爱”字面前,这些行为变得顺理成章。
现实和理想总会存在冲突,他们的支教行动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支教行动是完全自费进行的。对于这样一群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很让人犯难的,但是安雪姣和她的志愿者队伍并未打退堂鼓,他们积极寻求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我想通过他们的这一点,社会应该重新审视80、90后这一群体。他们并不是自私、没有责任心的。对于回报社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想要通过行动来践行感恩,来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所建立的QQ群此时亦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通过各方努力筹集善款达到40多万,而这些钱都被他们捐给灾区。安雪姣同时也在学校发动同学筹集善款。可以说,为了能更好地支援灾区,他们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可以说,在准备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太多的困难,但在爱的面前,这些困难变得苍白无力。他们苦苦寻求感恩社会的机会,而现在他们终于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一下80、90后是好样的。他们将要用爱的名义感恩这个社会。他们即将踏上感恩之旅,尽管不知前面会遇到何种困难,他们已经不再担心害怕,因为有爱心相伴。
三、支教灾区,笑对风雨苦作乐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充分准备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前往灾区,实现自己的爱心传递。7月24日,安雪姣的志愿者团队终于在西宁集结完毕,随后这支队伍便乘着大巴前往灾区。
玉树灾区的海拔高达4000米,大家还未进入灾区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晕乏力。安雪姣作为青海人,但她家海拔才3000多米,所以第一次进入4000多米高原,她也有一丝的不适应。身体上的不适应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比较严峻的考验。但当我们问及面对灾区景象是否害怕时,安雪姣坚定地说不害怕。面对那些危房,那些惨烈的场景,他们坚强地去面对,并未退缩。这让大家看到了我们新一代青年坚强的一面。
很快,经过一路的颠簸与考验,他们终于来到了玉树第三完全小学。安雪姣介绍说他们的团队是幸运的,第三完全小学的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他们至少能住进板房,而后半个多月的支教行动开始啦。因为教的是小学的课程,所以教起来比较轻松!安雪姣自己则代的是三年级9班语文课。
灾区的生活条件是有限的,平时大家在家面对的是可口的饭菜、温暖的床,而在这里却只能感受到高原夏季仍旧寒冷的气候以及强烈的紫外线,他们平时吃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圆菜,甚至有时只能吃泡面。安雪姣介绍说由于她代的课比较少,所以便担任起了为大家准备三餐饭菜的责任。在他们支教期间还发生一些有趣的细节。一次,安雪姣在做白菜时,刻意多添加了一些酱油。吃饭时,一个队员笑着说,这顿饭仿佛吃出了肉的味道!听完这个故事,笔者感到一丝辛酸。他们在灾区艰苦的条件由此可见一斑。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爽朗的笑容以及坚韧的意志来面对这些,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在我们看来,酱油白菜算不上美味,灾区条件艰苦至此,然而,他们用自己最柔软细腻的胸怀包容这一切,在爱心的强大支撑下,他们学会了用笑容面对苦难。他们在无私的奉献中收获了一颗感恩的心。
志愿者团队的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之前素不相识,而在灾区,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形成了一种默契。支教期间,他们互相帮助,有同学生病了,别的同学会主动替她代课,而那些病倒的同学亦很坚强,他们打完点滴又会回来接着上课。很难想象他们在灾区所经历的这些困难,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他们传递了爱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他们是好样的。在灾区,他们做到了用爱的名义去感恩这个社会。用爱的名义,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四、载誉归来,仅以感恩而附之
在灾区半个月的支教生涯结束后,安雪姣和她的队员们便又回到各自原先的生活。他们默默地离开了灾区,但他们把爱留在了那片土地。在灾区,安雪姣和她的队员们一直保持着低调,他们不愿意被媒体打扰。在灾区的半个多月里,他们仅仅接受了一次青海日报的采访。即使在那次采访中他们也并未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可以说他们是灾区低调的爱心天使。但被问及他们为何刻意回避媒体采访时,安表示她只是作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他们不想被打扰,她觉得灾区比他们做的多的、好的人太多。但是最后,在凤凰网的竭力邀请下,他们最终讨论后决定还是站到了镜头前。他们想通过这个机会证明一下80、90后并不是大家所想的只会替自己考虑。另外,号召更多的80、90后来关心公益事业,关心身边人。
10月10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美丽童行”2010年度公益盛典在京举行,安雪姣受邀参加该盛典活动,她代表她的志愿者团队领取了2010年度美丽童行公益人物奖。现在,安雪姣带着他们的荣誉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中。在采访过程中,安多次提及“感恩”二字。其实在“美丽童行”2010年度公益盛典上,安雪姣已提及到感恩一词。安雪姣告诉我们,从小她的父亲便教育她学会感恩,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而此次灾区支教归来,她对于感恩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安雪姣告诉我们,感恩不是要感谢某个人,而是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时代给了我们好的生活环境,给了我们好的生活条件,感谢社会各界对灾区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感谢社会媒体给予的支持与关注,还要感谢每一位朋友给予的支持。总之,她觉得需要我们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慕名利,做好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这个社会。在说到责任这个话题时,她告诉我们责任应该是因人而异。她觉得将要落到我们肩头的责任是逃避不了,那么我们就必然去承担。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承担的是社会责任。只要别给社会添乱,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了。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想法,担起自己的责任。
对于公益,安雪姣觉得捡个垃圾、讲文明、不说脏话都算是公益。她不希望公益成为一种热,而是希望公益是这样一种习惯,自己去做就够了,没必要惊天动地。安雪姣还告诉我们她想以后能投身公益事业,她有考研的打算,在已有公益实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高度,以后从而能将公益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一个80后青年的想法,她想要将自己爱的火苗继续传播下去,让我们祝福她……
采访前我们了解到安雪姣是我校“青果杯”十佳歌手,在我们的共同要求下,安雪姣给大家唱了一首高原歌曲《归来》。在她优美的歌声中近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了。通过本次采访,我们对安雪姣及其志愿队伍的玉树支教经历有了新的认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作为80、90后的那股韧性。他们坚毅的精神感动着我们,他们执着的奉献也深深打动了我们。他们支教的生涯结束了,但他们的精神永不止步。这一群年轻人用行动向大家展示了80、90后身上所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信他们的行为会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公益事业。相信只要大家都乐于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请允许我们用爱的名义去感恩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