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大学“御宅”一族
近年来,“宅男宅女”一词不断走进我们的视野。这个群体生活环境趋于封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交际圈小且热衷于亚文化。无疑我们校园也有庞大的“宅人”市场,养在深“宅”人未识的“宅男宅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是在引领生活时尚,还是在慢慢淡化大学内在精神?
“御宅一族”习惯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都“蜗居”宿舍。这主要缘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多数大学生即使短时间在外面,心里也“放不下电脑”。在周末,他们大多喜欢待在寝室上网闲逛,似乎早戒了外在活动,做自己的“周末宅人”。QQ、MSN、手机等联系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书信交往,足不出户便能与远在千里的朋友聊天;电子书取代纸质图书,他们不需逛书市便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男生通宵达旦玩游戏,女生沉溺于网络影视,从网上寻求娱乐刺激;加上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电话订餐等迅速发展,可以一网在手行天下,不外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宅男宅女”大军。
“御宅一族”晚上逛“淘宝”,上优酷,看电影,玩游戏,在网络世界中乐不思蜀;白天上课堂,趴课桌,流口水,欲学周庄梦蝶,神游世界。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似乎已过时。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选择“宅”这种生活方式也无可厚非,但大学生过早的把自己“宅”起来,这会丧失利用大学这个平台进行社交活动的机遇。长期不参加校园活动,也不利于我们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这对大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大学校园“御宅一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满足自己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望能找到“自我”。无疑在暖箱里长大的“御宅一族”成才难,要使“宅男宅女”脱离暖箱,跨出大门,首先“宅人”自己要重拾遗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精神,找回大学青年应有的激情,积极走向社会实践。其次是大学教育。我们应反思大学带给学生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究竟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追溯现代大学精神的发源地,洪堡所阐释的大学精神内涵,依旧如灯塔一般:大学不是政府、社会的附庸,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当下大学应该恢复独立自主精神,为“御宅一族”盛产“精神食粮”,使他们真正走向人类精神的殿堂。
爱因斯坦曾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若是如此,那校园“御宅一族”,当你们剥离掉互联网营造的虚幻梦境,抛开老师带给你们的专业知识,你们到底真正吸收了多少大学教育的精髓和养分呢?你们内在的求知精神又遗失在哪里?
李大钊曰: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当代大学青年不应一如既往地“宅”在“暖箱”里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而应在大学这方净土上努力耕耘。养在深“宅”人未识的“宅男宅女”们,请走出宿舍那方狭小的天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