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路在何方?
首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落下帷幕了,一个名词却久久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研究生学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究竟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为此,笔者走访了专家、教授、在读研究生,以期共同探讨一下这条学术道路的现状与未来。人 物:邱露(2010级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史自鸿(2009级物理微电子专业研究生)关键词:忙碌充实有些功利虽然同是研究生,不同的人在对学术的理解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由于专业性质不一样,文科与理科更是差异迥然。研究生阶段到底应该干什么,做学问有哪些制约因素,文科生和理科生给出了相应的回答。
刚上研究生两个月的邱露快速地进入了状态,已写论文一篇,散曲鉴赏文章三篇,随导师参加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徜徉书海的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很忙,很充实!”是她对现状的描述。她说,除了阅读本专业的基础文本,阅读思想、文化、美学、历史、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书籍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十分必要。她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研一属于夯实基础阶段,研二找到兴趣点,为毕业论文做准备,研三全力考博。她发现,目前有许多大龄男女青年选择了读研究生,而他们的目的多是为了一纸文凭,为工作找到一段合适的阶梯,平时在课上课下的表现让人担忧。而又有许多本科生选择读研却没有明确的想法,盲目报考,或者为回避就业压力,做一个暂时的缓冲。至于读研的一些局限,邱露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可利用的专业资源过少,研究生的课外生活相对单调,交际圈较窄。
相对文科专业而言,理科从事实践方面的研究更多一些,不只是要写论文,还需动手操作。据史自鸿介绍,他几乎每天早上一早出门,晚上十点才能回到宿舍,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电路设计、存储器、激光、全息存储,这些听起来枯燥难懂的词汇,却日日与他为伴。虽然忙碌而枯燥,“不过很充实!”史自鸿不以为苦。由于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做实验上,外加交际圈子狭小,史自鸿深感自己交际能力的匮乏。史自鸿认为限制还不仅于此,最大的困扰莫过于,接触大项目的机会太少,基础性研究占了大半时间,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较难有突破拔高的机会。人 物:曹炳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关键词:重基础轻功利站在三尺讲台,奋斗于教学一线,对研究生的过去与现在了如指掌,说到研究生这个话题,硕士生导师似乎更有发言权。问及研究生的现状,曹老师面露忧色,“跟以前相比,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底子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普遍浮躁等方面。底子薄了如同老牛拉破车,能走,能否走远走好却令人担忧。抄袭之风盛行,从本科便开始了,这是问题的又一表征。这种习气被带到研究生阶段,不再有耐心和时间坐在冷板凳上做学问,他们习惯了“快餐”,习惯了“速食”,习惯了“低投入,高产出”。
社会的普遍浮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术研究中焦躁情绪的产生。研究生片面追求功利性,渴望今日播种明日收获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成果的产生。综合而言,目前研究生做学问不容乐观的现状,该由社会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曹炳建表示,等到社会真正形成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的氛围那一天,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他呼吁在读研究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学术观,少受一些外界的干扰,还学术一份清净。人 物:孙君健(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关键词:不容乐观创新改革从事研究生院的行政工作多年,孙君健老师直言不讳,他指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横向来说,理工科等实验性学科的学术成果比较突出,他们是导师研究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从全国范围来看都不是很乐观。纵向来说,博士研究生方面,科研活动主要围绕毕业论文展开,需要经过一个严密的评选论证过程,或是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来进行研究,因此,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学术创新表现得更突出一点。而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则相对薄弱。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研究生自身科技创新缺乏内在需求,生源素质也存在问题,部分不具备素养、学养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培养的过程中,部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对研究生的要求不够严格,种种原因导致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另外,体制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创新培育机制、奖励机制尚不成熟。虽然有相关制度,但在落实中遇到很多困难,如经费问题、研究平台问题等。此外,还有教育理念、投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孙君健老师介绍说,我们正在积极制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并将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我们即将推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在全校进行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管理三个层面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方案的出台将会伴随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和政策,以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推行以科学和技术研究为指导的导师资格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以及研究生奖助贷制,实行研究生创新计划,通过这些措施调动老师、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这一过程当中,使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人才的培养,也是知识的创新、学术的研究。在全国部分大学尤其是各“985”、“211”院校普遍展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作为一所具有较大研究生规模的百年老校,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同时也要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研究生做学问,不只是个人的学业,还是学校的事业、社会的责任。倘使三方联合起来,学生严格要求自身,教育机构完善相关机制,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和学术氛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将不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