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小静,来自文化与传媒学院08广告专业,在今年暑假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和西部阳光支教团的9位队友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沙沟乡大寨村进行志愿支教活动,将爱心传递到西部山村,把阳光播撒给求知儿童。
情系西部 甘于奉献
申小静很早就开始为这次支教进行准备,"我是今年三月了解到西部阳光暑假支教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当时就决定要安排一下暑假时间,参加这个支教活动"。其实,早在这次西部支教之前,申小静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支教经验,在大二下学期,她几乎每周都会利用周末去参加支教活动的业务培训,周三下午参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活动。申请报名之后,申小静顺利通过了这次支教组织方的业务考核,接着她就开始着手为这次支教进行备课工作,专心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谈及自己热衷支教的原因,申小静言语朴实,感情真切:"我很喜欢支教工作,原因很简单,我是来自西部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学校和社会将我培养成材,我去支教,就是想回报学校和社会,这是我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责任,去支教不需要理由,推辞畏缩才需要理由。"当她父母得知她要去支教之后,刚开始不是十分赞同,担心她在山区艰苦的环境当中会吃不消,但是面对女儿的坚定决心,父母逐渐接受了她的想法,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她锻炼意志,体验艰辛。
春风化雨 寓教于乐
支教团为大寨小学的孩子准备了丰富的课程,除了语数外等主要课程之外,还有手工制作、生活常识、心理辅导课程,队员们以耐心教导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扩充知识的热情。"我教授的课程是英语和手工制作。每天大约上四节课左右,由于孩子们的口音很重,英语发音不太标准,午休时,我会给他们进行辅导,教英语音标,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发音的方法。"由于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申小静还会适当地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沙沟乡大约有200多名学生,能进入初中学习的有60%左右,到了高中,就只剩下10%左右了,虽然教育资源很有限,但孩子们的好学精神和冲劲给支教团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听着他们不断进步的英语发音,我感到十分欣慰,真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孩子们,因为我觉得他们有希望!"教授知识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山区孩子的眼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告诉孩子们大山外边的世界有多精彩,让他们树立更高的理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在外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申小静还教授孩子们如何使用相机,用这个"新奇的玩意",以他们的视角,记录下时间的定格,记录下心智成长的过程。
"支教回来之后,我还和很多孩子保持着书信的联系,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不要因为我们的离开而气馁懈怠"。除了精神上的鼓励,申小静还打算资助两名儿童,通过物质上的帮助使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心怀责任 磨炼意志
"这次支教时间很长,条件也十分艰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责任、成长,我现在对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先说到责任这个词,可能会觉得有点虚,但通过这次支教,我觉得给山区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一个肯定的回答,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这就是对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同时我也希望这次支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对父母、对村子、对大山的责任,鼓足学习的动力。这次支教,不仅是帮助孩子们成长,也是我成长的一个重要经历,西部支教活动使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磨练了我的意志和耐性,也使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条件与机会,以后我会继续参加支教活动的。"申小静谈及支教心得时不无感慨。
支教回来之后,申小静也和身边的老师、同学分享了这次支教的经历,希望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关注山区儿童,关注支教活动,很多同学纷纷询问志愿支教的有关情况,希望可以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知道我们的力量很有限,但是只要大家奉献自己,带动他人,孩子们的未来就更有希望"。
(本报记者 09广告 孙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