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第一缕晨曦洒落校园每一角落时,总有一群群湘大学子如约跨出三道拱门,行走在爱的路上,他们或代行师长之职,从事义务支教工作,或走访特殊学校,看望聋哑学生,或代理家长之责,关爱留守儿童……他们用忙碌的身影描幕着一幅幅精美动人的爱的画卷……让支教成为一种习惯每逢周二下午,细心的人们都会发现一群青年学生准时骑车赶往十公里外的青亭小学进行义务支教。
这支特别的队伍就是由原人文学院创建于1998年的“朝阳红”义务支教队。13年来,这种支教队伍秉承“无私奉献、传递爱心”的志愿精神,克服多重困难,风雨无阻,在义务支教路上一路前行……“义务支教比较辛苦,除了路上的风雨考验外,还要及时备课,想如何把更多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夏天烈日炎炎,刺眼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冬天寒风凛冽,大家骑车一路都不敢说话,到了学校见到孩子们,常常因为脸冻僵了,给孩子们的微笑都是僵硬、不自然的。尽管这样,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坚持这么多年,挺不容易的。”作为“朝阳红”义务支教的“掌舵人”,雷亚男同学提到支教的艰辛时感慨万千。
自从支教队伍来到这里后,青亭小学的状况已有所改善,篮球架也安装在了校园。
“为了给孩子们买一些毛笔、宣纸、羽毛球和兵乓球拍等文体用品,还有一些志愿者去学生宿舍回收废品,用数不清的塑料瓶和废报纸、宣传单,换来了孩子们期盼已久的礼物。”雷亚男同学如是说。
是什么精神力量驱使这些年轻大学生前仆后继?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是我们坚持支教活动的动力。”前任部长郑松松同学动情地说道。
“毕竟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希望更多人去关注那些孩子们”,一位辅导员说出了所有参与过“朝阳红”义务支教志愿者的心声。每周一次的支教只能给孩子们带去短暂的快乐和放松,但支教志愿者都有学习任务在身,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们。
支教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一直在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我很想要加入这个行列,给孩子们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扩展他们的视野。”2010级新闻系刘同学说。“这些参与支教的志愿者们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们,把爱心变成行动的做法很令我们钦佩。”
据了解,13年来参加过 “朝阳红”支教的志愿者累计已达300人左右。
习惯成自然。11月16日星期二下午,支教志愿者一行16人又一次踏上支教之路。
13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他们没有期待过任何回报,只想把13年奉献爱心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这个冬天,让我们相互取暖有一位诗人曾说:“春天到了,我却什么都看不见!”当美妙的音乐响起时,他们却什么也听不到。
生活在湘潭市特殊学校里的那些孩子们,上帝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忘了赋予他们聆听美妙音乐的功能。
11月14日,天气干燥而清冷,我们跟随着我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的志愿者们来到湘潭市特殊学校。冷嗖嗖的北风像顽皮的孩子,拼命往我们的衣服里窜。一股股寒意,不断入侵我们每一寸肌肤。
来到目的地,只见操坪上站满了孩子。他们有的只套一件单衣,穿着凉鞋,在风中肆意地奔跑着,双手不停地比划着,嘴里发出难懂的“咿呀”之语,眼里尽是期待的眼神。
看到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孩子们立马都围拢上来,拉着我们的衣襟天真地笑着,从他们有些依恋的眼神看得出来,他们和这些志愿者是很熟悉的。
当志愿者给他们发糖的时候,有一个稍大一些的男孩,却只是远远地站在一边,当志愿来到他身边时,他竟摇摇头拒绝了,并示意我们把糖给小朋友们。
与孩子们接触,最大的困难无疑是语言问题。为了能和孩子们有进一步的交流,志愿者自己学起了手语。
“虽然很努力地在学,但要和他们交流还是很困难。”志愿者试图把他们按队列带到操场上,费了几番周折后才把沟通问题解决。当孩子们坐在草坪上学习折纸飞机时,有几个比较顽皮的男孩子爬到志愿者的背上做着各种胜利的姿势,孩子们的小脸上都绽放着最童真无邪的笑容。
孩子们都特别渴望和外界交流,也特别喜欢接触陌生的事物。当孩子们洗完澡后,志愿者们已经在教他们洗衣服了,他们每人带着几个小孩,自己洗几下,然后再让孩子们洗几下。如此反复,孩子们的动作依照生硬。
“孩子们还是很欠缺自理能力的,所以还是希望前来的志愿者能在这方面多教教他们。”特殊学校的老师们都有此心愿。
当我们在纸上写上“天气好冷,多穿衣服,不要感冒”时,小男孩们的脸上绽放着腼腆的笑容,不一会,就抓着其中一个志愿者的衣服指给我们看,又拿起我们写好的那句话给志愿者看,大家都相视一笑,更多的是感动。
当夕阳在北风中缓缓落下时,我们一行人终究要踏上归程。
依依惜别,满含着不舍。见我们即将离开,孩子们早已挤满在餐厅二楼的窗子前,眼里满噙泪水,使劲朝我们挥手道别。
此情此景,一股暖流顿时遍布全身……这个冬天,我们相互取暖;这个冬天,我们彼此都不会寒冷。
代理“家长”,弥补走失的爱“第一次有人送我这么漂亮的文具盒,真开心。大哥哥大姐姐,谢谢你们!”11月2日下午,当来自我校化工学院的40余名代理家长来到长城中学看望这里的留守儿童们时,操场上飘荡着欢快的笑声。
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谋生的人日益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父母关爱的缺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使得他们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和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代理家长”机制也渐渐地成为一种有效地解决方案。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关爱‘留守儿童’,承担代理家长职责。”有多年代理家长经历的王泽北同学激动地说道。
从2007年开始,我校化工学院学生会实践部就开展代理家长活动。三年来,志愿者通过家访、到学校探望等形式,用爱在大学生和“留守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石强是湘潭市青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母亲因食物中毒而去世,父亲也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哥哥和石强两个人,还在上初中的哥哥在学校住宿,石强大多时间只能住在亲戚家里。
“我们大概两周就会去做一次家访,帮他辅导课程,带他出去玩。”提到石强,代理家长黄艳春同学侃侃而谈。
“刚开始我们去的时候,他也不怎么和我们说话,很多时候总是保持沉默。但随着一起交往的增多和感情的加深,他开始慢慢地信任我们,有什么事也会和我们说了。很多时候我们做完家访离开的时候,他还会把我们送出老远。活动结束后,他还特意为我们画了两幅画,让我们特别感动,这是我收到的最特别的礼物。”黄艳春一脸幸福地说道。
“代理家长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道德上的熏陶,更重要是责任感和爱心精神的传递,跟孩子的相处的时候能看到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关怀的眼神,他们天真的言语行为反映了自己内心对爸爸妈妈长期不在身边的无奈。作为代理家长,我们将不遗余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以积极的姿态,温暖的鼓励,亲切的关怀去充实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家庭的温暖。”代理家长戴大伟同学诠释了代理家长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