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信通学院基层文明单位创建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文明单位创建项目自立项建设以来,在文明单位创建16字方针指引下,将“七化”理念融入到项目建设始终,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合理的破解,并在项目操作层面有了较大突破,带动了平台建设工作的整体提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七化”建设理念为指导,逐项落实到项目建设中。
一、目的———目标化按照项目创建“目的目标化”的要求,明确了项目建设目的:以产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强化群众性,发挥导向性,突出实效性,建设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其实现目标为:强化内涵建设,树立精英意识,构建特色平台,注重能力培养。具体阐述如下:
1、强化内涵建设:配合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室开放,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三级导向方案,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2、树立精英意识:以树立精英,彰显特色、勇立潮头为发展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构建特色平台:建立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突出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制与环境,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注重能力培养:以抓能力培养为线索,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重点,为大学生提供科研和创业训练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应用知识和自我学习需要的能力,培养优秀创新团队在各项高端赛事中取得佳绩,推荐更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免试攻读研究生,培养更多素质高、基础牢、创新强的可靠顶用人才。
二、目标———操作化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合理的破解,“七化”理念在操作层面上对项目建设给予了很好的指导。
首先要明晰在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要求。
我们认为: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科研训练的结合。在研究型大学里应该形成一套基于问题的或者是基于实践的学习模式。从研究型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强调创新平台对学生基本原理的阐明。通过理论教学的研究、通过科研训练的解决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应注重整个平台下实训的系统性,注重理论研究的比较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应是研究型大学不同于一般性大学、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的重要区别。创造出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自己的构建模式和独特的培养模式,使这两者结合起来,围绕着“强化内涵建设,树立精英意识,构建特色平台,注重能力培养”,在“构建特色平台”的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创新的真谛。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必须注重“三个转变”:
1、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观念转变。
2、从“以培养共性为主”向“以培养个性为主”观念转变。
3、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观念转变。
三、活动———系统化以上“三个转变”正是当前研究型大学转型的重点和难点。从课内外两个教育渠道的教学改革来看,传统教育把课内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外教育往往伴随着社团活动开展而推进,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但是,课外教育常常作为辅渠道,不纳入教学计划。所以,在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切入点应放在课外教育渠道,可以大胆地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三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多学科结合)培养和个性培养的特色,容易实现平台建设观念的“三个转变”。同时,不断以课外教育改革的成果牵动课内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按照“三个转变”的构建思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进行整体筹划、系统建设,使其成为我校规模最大、运行效率最高的学生科技创新环境,具有多功能平台的特色,其规模、设备、管理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以产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以课外渠道改革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以国家级首批电工电子教学中心优势资源为保障,构建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基本模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紧紧围绕“育人”这一宗旨,强化群众性,发挥导向性,突出实效性,培养造就高层次精英人才。
2、课外培养渠道以多样化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平台建设为重点,分四个步骤———体系构想、硬件平台、软件平台、辐射推广。建设课外渠道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平台运行借鉴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支持学生题目自拟,方案自选的实验项目,每天早8:00—晚10:00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科技创新平台在经费、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因此硬件平台实现了时间、内容上的完全开放。
3、课内教学渠道以多样化研究性教学模式为重点,分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平台建设理念、中观层面———平台建设方法论、微观层面———实验教学及培养方式)建设课内渠道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4、研究“三结合”之间的关系,发挥“三结合”的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作用,构建“双渠道、三结合、多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5、探索创新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创新平台良性循环发展。
四、行动———理念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果,才有可能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认识和训练才能更进一步萌发创造灵感。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内外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育人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始终。我们始终将实践教学、特色实训和参加各类竞赛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努力建设多学科融合、资源共享、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近年来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精英人才,构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道靓丽风景。
五、成果———标志化截至目前,项目创建在大学生实践过程培养、强势团队打造、科技竞赛输出、以及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标志成果。主要包括:
1、2009年下半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校组织142个学生团队参赛,参赛人数占到全省高校参赛队的一半,共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省一等奖 14项、省二等奖6项、省三等奖15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2010年黑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中,充分发挥新平台的集中建设、提高效率、全面开放、资源共享优势,组织了197支参赛队,参赛队伍再创新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受益面,参赛成绩续写辉煌:获得省一等奖19项,省二等奖34项,省三等奖19项,共计获奖72项;3、2010年中国机器人大赛,组织了4个参赛队,获空中机器人固定翼一等奖1项,旋翼组冠军,水底采矿机器人冠军、季军各1项;项目建设周期内,全年累计2000余名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接受科技训练,电子制作,实验教学,科技竞赛等创新能力提升环节,一年来,“平台”下支持各级科技立项150余项;4、创新平台下已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做创新的良好局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强势团队,在学生中逐步树立了“勤于实践、创新成才”的发展目标。平均每年打造百余个优秀学生创新团队,近一年来有 30余人获得免试攻读校内、外研究生资格,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通道;5、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已投入实验教学,并作为校电子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承担全校性八门特色实践课程的实验教学,培育大量创新精英。一年来,创新平台下承办全校性的 “遥控船模竞赛”、“舞蹈机器人竞赛”、“遥控冰帆竞赛”、“程控小车竞赛”、“业余无线电通信野外通信实训”、“猎狐杯”无线电测向竞赛等活动。这些赛事及特色科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培育了数千名创新精英;6、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初具规模,不断拓展创新实践训练内容,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正规化、常规化、课程化发展。
六、评估———横比化从项目的实践与建设成果看,与国内各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比,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规模化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自“平台”建设运行以来,校方支持、学生青睐、媒体关注。为满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购置、实践类课程拓展,实验教学及实训环境大幅提升,效果明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了5000余平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场地。学生参与度、关注度与“期”提高,学生自主选修平台课程人数连年攀升,目前,全校每年大一近半数新生均报名选修创新平台课程;平台建设成果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各知名网站、电视台竞相报道,平台建设相关成果已有二十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七、经验———普适化连续在各级高端赛事中取得佳绩,“平台”的建设成果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更得到了高校同行的认可。作为国家级首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接待各级领导、国内外高校同行专家来访百余次,他们在参观后对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
该平台的建设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我们整理了2万余字的文本材料和视频资料,向来访的高校馈赠资料,输出经验,体现了项目建设的适用性和广泛性,发挥了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2010年7月在我校举行了“2010中国电子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实验中心主任应邀在会议上就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了典型发言,反响强烈,广泛好评,彰显了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随着项目建设不断深化,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年累计2000余名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接受科技训练、电子制作、实验教学和科技竞赛等创新能力提升环节,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浓厚的实验室文化。
结合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优势资源,依托“三个结合”,着眼“三个转变”,拓展学科课程间整合,助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目前“平台”下已开放20余个实验室,共计5000余平米的活动场地供学生科技创新使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完善,推动了学校、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