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是一种自我展示,也是一种锻炼,看见很多兄弟院校的作品,使我们看清了优势和差距,也看到了中国电子行业的美好未来。”在10月20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EDA竞赛)武汉大学代表队总结暨表彰大会上,参赛队员代表崔勇强兴奋地说。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科竞赛,也是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唯一的研究生层次的全国性竞赛,199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本次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表现出色,中南区初赛中,8支队伍获得两个团体二等奖、两个团体三等奖和四个团体优胜奖,获团体二等奖的两只队伍在全国决赛中再创佳绩,均获团体铜奖。
回忆一起奋斗的时光,电子信息学院王泽军说:“那是美好而难忘的经历,大家都认真细致地准备参赛作品,队员之间精诚合作,有时通宵达旦地工作,一旦问题得到解决,队员疲倦的脸上就会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指导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对作品提出宝贵而行之有效的意见,一次次认真审阅修改参赛论文,让我们受益匪浅。”言语间崔勇强流露出对老师的深深谢意,“他们经常组织各个参赛队伍召开会议,向我们传授参赛经验和技巧,进行模拟答辩,为我们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练组老师,都付出了很多心血,特别是参赛学生所在学院实验室老师,在资源很紧张的情况下,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尽量为同学们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我校代表队教练、电子信息学院李徳识教授说。
“今年竞赛有所变化,新的竞赛方式重点考察参赛队员的创新应用、动手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作品的实用性、技术性、先进性。”据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常胜介绍,我校参赛作品各有千秋,凸显了实用、创新的特点。
“目前对信号进行‘盲识别’的研究不够深入,还没有成品问世,我们的参赛作品频谱接受器,优点是将对空中信号的接收和后期的解调和信号识别等工作融为一体,识别率较高。”王泽军说。
崔勇强的作品是高速大容量图像信号发生器,“大赛注重创新,因此作品要有亮点。”该作品的主要结构是FPGA控制的硬盘阵列,主要功能是可以模拟卫星相机进行图像发送,数据时钟频率为200MHz,为国内最快,是国内已有技术的2.5倍。崔勇强深有体会地说:“比赛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对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神经机电检测系统在医疗方面用途较广,既可以用于监控又可以用于治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毛雪莹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参赛时见识了很多其他高校的作品,开阔了视野,评委的点评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不足。”
“对学生来说,通过竞赛巩固了基础知识,完成作品的过程也相当于完成了一个科研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常胜道出了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双重意义,对于老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探索经验,对以后如何发挥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更加科学合理组织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都大有益处。
对于我校此项竞赛的发展方向,专家学者纷纷献计,“我校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赢得好评,组委会希望下一次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因此学校要有长期的培训机制,实行以实习、实践为主的训练模式,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电子设计在国内高校中的实力。”李徳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