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路漫漫 求索不断——记2010届优秀博士毕业生王美林





  在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会议室里,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研究生答辩正在紧张的进行,当轮到王美林博士进行论文答辩时,他的导师张正东教授介绍其论文发表及个人学术相关情况时,会议室里连连爆发出惊叹之声:王美林同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累积影响因子达到50以上,曾主持“江苏省200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项,同时被邀请作为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这样的成绩,即使是高校很多中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可望不可及。惊叹之余,人们都想知道王美林博士是怎样取得如此丰硕的成绩的,是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还是个人有的放矢的努力?
  步步为营 一站一个目标从2000年入学以来,从本科保送到硕士研究生,再被推选免试为博士研究生,王美林在求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一直不断地积极探索和进取。什么阶段,有哪些资源,树立怎样的目标,王美林的心里站站分明。
  当问到取得这么多成绩的奥秘时,王美林博士首先说该感谢他的导师张正东教授,“张老师给了我们很宽松的科研环境,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能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对习惯了以考试检验成绩的同学来说,过分宽松的环境未必是件好事。而王美林则如鱼得水,展开手脚,大胆的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王美林在科研上对自己一直都严格要求,他给自己制定了三个“必须”:每天必须查阅一次最新的研究进展,每天必须看一篇文献,每天必须总结实验结果一次。正是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毅力,使他从刚进实验室一个懵懂的学生迅速成为实验室的科研核心人物。他目前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科研中,他积极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
  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到了研究生阶段,因为所学知识结构的变化,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比本科学习更专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他不断地虚心求教和查阅文献,整天泡在实验室,完全是宿舍、食堂和实验室三点一线,当别人有事情找他的时候,都是在实验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天完成学习和实验以后,他常常都是晚上11点才回寝室,通宵实验也是常有的事。
  “当初既然选择科研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科研之路确实崎岖,但它同样充满惊喜等待人们发现,我就是一直怀揣着发现惊喜的好奇心去坚持这段崎岖之路,期待惊喜是我的源动力。”王美林不止一次这样说过。
  视野开阔 才能厚积薄发虽然要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一定要忍受得住象牙塔里的寂寞,但是有所造诣的学者往往不会只关注头顶的一片天空。
  在本科学习的时候,王美林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医学课程本来就繁重,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他辅修了南京大学法律专业。谈起这段经历,王美林说:“当初辅修法律是觉得对自己的专业有所帮助,后来发现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使我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讲求证据,而科研也同样需要一种力求原因和证据的精神。”
  和广大男同学一样,王美林也痴迷电脑和网络,本科和硕士阶段,他曾参与各类网站的制作和维护工作,在博士期间,王美林探索性的将网络软件与科研相结合,自主开发了“基于ASP技术的SCI影响因子查询系统”,并以此发表了相关的教学文章,目前该系统一直在我校研究生处网站中运行,并在校内外受到广大师生的使用。
  作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的博士,王美林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学,因此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要求较高,他明确自己的方向,虚心向流行病和统计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请教,取长补短。目前,他已带领实验室其他研究生发表多篇meta分析的SCI论文。
  兼容并包的思维是造就一个出色的博士不可或缺的因素,对课题以外的相关领域王美林往往也能说出个一二。王美林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博士就对基础的问题不屑,他觉得科研中,处处可以发现问题,同一个实验室、今年刚刚毕业的硕士仝娜说:“王美林不仅自己做科研严谨认真,还积极帮助师弟师妹解决科研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花费他一整天的时间,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过怨言。”用王美林自己的话说:“和师弟师妹讨论的同时,我自己对很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知识的砖瓦加上精心的雕砌,才有缜密的思维大厦。
  兴趣、勤奋、态度缺一不可“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的导师张正东教授常说的,我一直牢记在心。”王美林说,“想做好科研,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无穷的动力;要有坚持不懈的态度,才能耐得住寂寞。”
  别人总是很羡慕王美林取得的成绩,“其实这背后的很多努力是别人看不到的,很多辛苦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细节的摸索是对耐心最大的考验,比如还不够熟悉SAS统计软件的时候,有时需要反复调试一天才能解决问题。”
  王美林所在的实验室是一个高效和高产的团队。高效:每个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迅速熟悉自己的科研方向,定好目标,完成实验并写出文章,每个人毕业之前至少发表一篇SCI论文;高产:以王美林自己为例,16篇第一作者文章,加之其他合作论文,共26篇文章。“关键是把实验统筹安排好,几个计划同时进行,其实这样各个课题之间也可以互相提示互相补充,不断打开思路。”王美林说,“科研就是在和自己赛跑,在和别人赛跑。”生物科学领域的进展可谓日新月异,机会稍纵即逝,“我们有过文章已经成型即将投递,却发现国外实验室已经捷足先登的例子;如果不把握住机会,那么我们的数据只能永远放在抽屉里。”
  王美林的导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正东教授介绍说:“王美林是我回国后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他协助我把实验室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还把无限热情倾注在科研上,做出很多成绩。”新学期到了,王美林回想自己刚入学时的情景:“科研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是从不会到会,从基础到前沿。就我个人感觉,兴趣是最重要的,在兴趣的基础上,多看文献、多参加对外交流,充分利用每次交流的机会拓展视野。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英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