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学习“七化”理念 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基层文明单位项目创建的体会与思考


  学校文明单位创建项目已经进行七期了,我是第一次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参与进来。从最初的项目参与者到现在的项目负责人;从最初接触项目建设时的懵懵懂懂、忐忑不安到现在的略有收获;从最初被动地学习到现在主动地思考,我感慨良多。其实项目创建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体会“七化”理论的过程。虽然现在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吸收“七化”的全部内涵,但对理论的深入领会使我觉得收获颇丰。下面就结合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谈谈“七化”理论对于项目创建和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立足工作,挖掘问题———紧密度、具体化教育学生时我们把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称为好学生。那么同理,工作中善于提问题是成为合格工作者的必要条件。“问题”无处不在,“问题”充满整个教育过程,有问题发生也就是有机会出现,当我们开始有意关注这些“问题”时,这是教育能力提高的表现。立足本职工作,深入挖掘问题应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问题也就是需要我们去攻关的“课题”,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价值,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因此,我们要对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来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确保“问题”的价值,注意问题的紧密度与具体化。
  ※紧密度:可以用“理解上头、了解下头”八个字来概括,理解上头:明确方向,要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了解下头:真正了解学生,这是一切的基础,我们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甚至能预见到学生会面临成长中的哪些现实问题和困难,要紧贴学生需求,坚持有需求就有服务,有服务就有质量的方针。第七期文明单位项目创建我负责的项目是《典型引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学风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项目,或者说为什么要进行学风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呢?因为,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具体化———“目的目标化”。把模糊的变成清晰的,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否则行动就难以找到方向。在项目创建初期,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学院学风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但是这个目的是非常模糊的,如何把它变得清晰了呢?这是一个项目建设的难点,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项目建设就成功一半了。项目组从系统功能和系统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项目建设目标:一是实现“五项指标”的全面提升,这是校党委考核各院系学风建设的重要标准;二是针对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变化,目前学风建设方式已经逐渐从教育、管理向指导、引导转变,所以项目组采用“分类指导”和“典型引导”的方式推进学风建设。
  二、分析问题,寻找规律———要有深度、服从科学现在问题有了,接下来就是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分析问题阶段要注意深度,服从科学,主要体现在“七化”理论中的“目标操作化、活动系统化”。
  ※深入分析———目标操作化:把战略的变成战术的,把理想的变成行动的。现在项目建设目标已经很清晰了,就是要构建典型引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学风建设模式。目标操作化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操作方案,当然这个方案一定要具备可行性。项目组将“典型引导”、“分类指导”进行了任务分解,分别提出了以“选树典型、宣传典型、研究典型”三个环节为关键点的典型引导操作方案,以文化课、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指导内容和以考研就业为主要指导目标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操作方案,并确立每个工作环节、步骤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及相应的检验标准,使目标任务实现可行、可测、可控、可量。
  ※活动系统化:把零散的变成有秩序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学风建设的典型引导时,一定要通过一些活动去实现,这些活动应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服务于典型引导这个特定目标,要实现活动与各具体目标的相互支撑,否则会出现活动的盲目性。项目组成员根据典型引导的三个关键环节“选树典型、宣传典型、研究典型”,分别设计了三个活动,即以学院学风表彰大会为契机,选树先进典型;以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团为主要载体,宣传先进典型;以建立不同类型优秀学生成长模式为目标,研究先进典型。这样三个活动与三个环节相互支撑,使学风建设中“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落到了实处。
  三、解决问题,提炼方法———要可行度、求实效解决问题时需要方法的提炼,方法一定要有可行度,能取得实际效果,这一点可以体现在“行动理念化、成果标志化”中。
  ※行动理念化:将具体的变成抽象的。项目创建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建立长效和有效的学风建设模式,必须要真正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因此,项目组成员始终坚持着“有需求就有服务,有服务就有质量”的这一理念,并把它贯彻在项目建设的始终。
  ※成果标志化:把面上的变成点上的。这是检验项目建设的成效,对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度量。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以下标志性成果。
  1.以“考研率”为主的学风建设五项考核指标全面提升。本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学院对学生引导、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学风建设的五项指标全面提升,尤其是2006级学生的考研率达到55.02%,比去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实现学院考研率历史性的突破。
  2.以“典型引导、分类指导”为着力点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形成了以三个环节为关键点的典型引导的基本框架;总结提炼出分类指导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全体学生各有所成的全面性、对学生的分类不能固化的灵活性、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统一性以及研究指导遵循规律的科学性;形成了以文化课、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指导内容和以考研就业为主要指导目标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基本框架。
  3以“考研指导策略”为标志成果的指导策略研究实现点上突破,面上发展。总结提炼以“三个关键点、四个关键期、三项原则”为主要内容的考研指导策略,实现了考研指导的科学化。考研指导策略效果初显:我院2006级与2005级学生对比,在报考率没有加大的情况下(2005级报考率 是 59.24%,2006级 报 考 率 是59.12%),报考成功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5级报考成功率是73.17%,2006级报考成功率是78.32%)。
  四、反思问题,总结经验———普适度、重反馈项目结题并不是问题的结束,应该是又一个新的起点。工作中我们要重视对工作效果的反馈和思考,形成工作闭环,不断推动工作持续改进、向前。这一点可以体现在“经验普适化、评估横比化”中。
  ※经验普适化:把特殊的变成一般的。本项目建设结题时,项目组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四步骤,落实“七化”理念,这种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是本次项目建设的最大收获,而这种收获超出了项目创建本身的目标,以后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项目创建中只要掌握了这种“思维工具”,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
  ※评估横比化:把纵向的变成横向的。学院的学风建设的五项指标均位居学校前列,尤其是科技创新参与率位居首位、考研率位居理工类院系第二等等,此外,我院还获得2010年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2006级、2007级学院个性化保研人数居学校首位,2009年学校首届“启航杯”科技竞赛冠军等称号。
  当然,通过横比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也是项目创建新的增长点。例如,加强对学生党员群体的指导而提出的精细化管理,走特色化发展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研究创新典型的宣传方式而提出的高校典礼的育人机制研究课题;为深入研究考研指导策略而提出的结伴考研效应研究课题等等,这些课题具体实施方案已经确定,相信研究成果必将推动学院的学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项目的创建过程是学习提高的一个过程,项目组成员已经开始尝试用一种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一年来,以项目组成员为主要作者,发表相关文章9篇,获奖3项,获准国家、省、校各级课题立项6项,已经结题两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牢牢掌握“七化”理念这个有力的“思维工具”,作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