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师大美“国培”进行中
金秋十月,阳光明媚。师大校园里出现了许多背着印有 “河南师范大学”字样黑色小包的人,他们三三两两的一路讨论着走进教室,坐下后认真地翻阅课堂笔记,然后和教授们交流观点。这一群博学善思的人就是今年来我校参加“国培计划”的中小学教师。
既做好老师,又当好学生“每天早上八点钟上课,十一点半下课,中午在东区餐厅三楼吃午饭,饭后到东区十二号楼午休,下午两点半上课到下午五点半下课。”这就是在我校参加培训的中小学老师的日常安排。他们每天行走在教室、餐厅、寝室这三点一线之间,却走得兴致勃勃,信心满满,因为他们很充实,很快乐。
“要兴国,先兴教;要兴教,必兴师。我来这里希望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给自己充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初级中学的杨瑞闯老师到这里学习的原因。来培训的前一天,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学生,学生们都不舍得他离开那么久,他向学生解释,国培计划意义重大,他一直在学校,知识和思想都已经落后了,去参加培训,接受新思想,回来让他们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生们理解了老师的苦心,第二天一大早四点多,就有学生来到学校,为老师践行。刚到师大第二天,就有学生给杨老师发短信问:“老师,你在那还好吧,学习怎么样?”杨老师在讲述时一脸的幸福。通过培训,他更加明确了以后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尽力改变以往的应试和惩罚式教育方式。杨老师告诉记者:“通过拓展训练,我感受到同伴之间的信任和彼此的关怀,回到学校后我一定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拼搏的精神,努力让学生成才。”
来自原阳韩董乡中的邱善旗老师告诉记者:“以前也参加过好几次为期几天的学习培训,回来后觉得是浪费时间,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次一听又是培训,觉得挺烦的,谁知来了以后,觉得这一趟真不白来,教授们讲得太好了,解决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好多困惑,感觉真是受益匪浅。”他由自身经历深刻体会到,对待学生必须抱有一颗爱心,老师的一点鼓励、一丝关心都能够成就一个学生。两位老师觉得虽然才上了几天课,但他们在思想上的确有了新的认识,收获很大。
金秋师大,注定因为这些老师们的虚心学习和执着追求而显得分外美丽。
既要教学相长,又需钻之弥坚公共事务学院德育教研室的王茝老师说:“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沉溺于事务性的教书工作,出现了老师不读书或知识老化的情况,而很多大学老师终日埋头看书,搞了很多理论研究,但却与实践脱节,在这时开展‘国培计划’是及时和必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在这里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教学相长,大学老师可以通过课下与农村教师沟通交流,了解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这里,理论和现实有了碰撞。他相信,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河南师范大学附属高中闫副校长在采访时如是说。从2002年起,他就开始参加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了。他先后针对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等问题进行了多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在上课过程中,学员们都如饥似渴、聚精会神地听,希望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努力地做到摒弃说教的形式,举一些鲜活的实例,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经验交流。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电,通过培训,逐渐拓宽视野,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师德师能的修养,不断提升教学境界,感悟人生价值,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他们逐渐成为农村一线教育的领跑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告诉那些老师们,回到教育原点,体味教育哲学,心胸广阔,目标远大,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做到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要务实进取,创造条件,力争做到最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生。”他深有感触地说。
三尺讲台,传道解惑,春蚕吐丝,烛照人寰;金石开花,教学相长,为人师表,桃李满园。想向别人传道,先要自己懂经,“国培计划”将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这样脉脉相传,终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