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到连家创教授的时候,他穿着家常的衣服,慈祥的脸上带着微笑,头发已经全白了,和蔼亲切又带着一份学者特有的严肃认真。在燕山大学,连家创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著名的轧钢机械专家,燕山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原校长。他经历了燕山大学几十年来的风雨变迁,见证了燕山大学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怀鸿鹄大志 报国终不悔1933年7月,连家创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跟父亲回到广东,在潮阳大布乡中心小学读书,之后进入潮阳砺青初级中学学习。1949年,广东解放前,进入广东金山中学高中。他自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地下团组织,已经是个思想进步的学生了。他说:“当时我内心充满了激情和希望,盼望着解放军进城。1949年10月终于迎来了潮州的解放。解放军进城后,地下组织安排我在11月30日金山中学青年团公开大会上带头公开申请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是我政治生活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纪念日。从那以后,我把建设新中国并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
很多人都不理解,连家创有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仍然要留在学校?我同样很好奇。他是这样回答的:“其实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我从高中接触地下团组织时开始就已经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建设新中国,为祖国奋斗。可以说去海外发展是我从未有过的念头,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离开祖国,爱国已经不是口号上的宣传,而是在内心里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1952年,连家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54年至1956年任半脱产政治辅导员、校团委常委兼学生总会常务副主席,1959年毕业于哈工大轧钢设备及工艺专业并任教于哈工大重型机械学院(后改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连家创在大学求学期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深得老师的赏识。除了学习,在生活上他对同学也充满关心与热情。入学之初,由于全国刚刚解放,许多学生的家境非常贫寒。当时连家创的父亲在新加坡经商,每个月都会给他寄去生活费,除去伙食费还有一些结余。连家创的宿舍有个同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被子,入学时只带了一条毯子。哈尔滨的冬天很冷,一条毯子是无法过冬的。连家创注意到件事情,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为这位同学送了一床新棉被。
五十多年以后的一天,连家创教授收到了一封来自那位获得过自己帮助的同学的信。那位同学在收拾旧物时翻出当年的那床被子,感慨万分,上学的经历如在眼前。信中写道“连家创同学在十一月下旬某个星期天的早饭后,约我同去南岗秋林公司,走在路上才说明要给我买一床棉被。到秋林公司转了一圈,最后挑选了一床又大又厚的新棉被。整个过程,话语朴实,行为单一,却蕴涵着极丰满的情谊。自此棉被盖在身上,暖在心间。”当我们再和连教授提及这件往事的时候,他慈祥的脸上浮现出了浓浓的暖意,不断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正如他后来对那位同学说的:“这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可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连教授身上那种关爱同窗无私为人的美好品质和为人之道。
连教授于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哈工大重型机械方面的相关专业已经迁至北方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成立了哈工大重型机械学院,急需师资。连教授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就要到教学的第一线去工作,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提出了先到鞍山钢铁公司实习三个月的要求。实习的三个月,他深入研究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多种设备的结构、使用以及原理等,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为他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实际的支撑。回到学校后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辛苦备课,1960秋季,连家创教授开始正式上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文革期间,连家创作为突出的年轻教师,被当做“走资派的才子”、“修正主义苗子”下放到车间劳动。环境虽然艰苦,但他坚信,祖国需要发展需要建设,祖国的未来离不开科学,继续着自己的研究。而在车间的劳动也方便了他和工人师傅的沟通,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1969年,连教授到广州去治疗肾结石,他的母亲从新加坡赶到广州探望,同时也希望连家创去新加坡定居,继承家业。但是连教授认为,祖国现在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只有发展科学才能为祖国求发展,为了国家的需要,可以将个人利益放在一边。
连家创在《六十年回顾和感想》中曾提到:“文革虽然让我对‘左’的路线有所怀疑,但是对待科学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没有怀疑。我坚信科学技术是使中国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1973年至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抓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时,我们课题组正在洛阳铜加工厂进行轧机技术改造,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承担了洛阳铜加工厂1000三机架冷连轧机液压弯辊的试验研究任务,这项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试验成功后,铜带板形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这项成果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严谨治学,硕果累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连教授的研究事业也开始渐渐步入高水平的行列。由于他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的成绩,1978年由助教破格升为副教授;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教授;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首位博士生导师。到如今,连家创曾主编《热带刚连轧机》、《轧机基本理论进展》、《板厚板形控制》三本专著,在《机械工程学报》、《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重型机械》、《冶金设备》、《轧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40多篇。他先后指导了博士生24名,硕士生10名。在培养博士生方面,他一直坚持自己严谨治学的理念,指导完成的博士论文具有较高的水平。
作为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也始终贯彻着严谨求实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博士生在计算冷轧轴向力时,把摩擦系数定位为0.12,结果计算数据和实验结果十分吻合,可是连教授阅读过他的论文后,严肃地指出:“冷轧时,摩擦系数一般在0.09到0.11之间,不可能有你取的那么大。尽管你的计算结果很理想,但是这个数学模型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冷轧状况。搞科学可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想当然啊。”“做事做学问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我带的博士生,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教授课程,审核论文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严谨治学的态度永远都不能丢”,连教授如是说。当我们对连教授成就表示钦佩时,他却谦逊地笑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名利,我搞科研不是为了获奖,而是把科研当成了一种爱好,甚至是一种生活习惯。我每天都坚持学习和钻研,这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2003年连教授退休以后,仍孜孜不倦地在轧钢领域做研究,并获得了很多成绩。其中连家创支持和主研的宝钢外协项目 “2030冷轧机轧制打滑对策研究”和“2030冷轧机润滑工艺制度研究”,作为"宝钢高等级汽车板"项目的组成部分,在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初做这个课题时,困难接踵而来。首先,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当时连家创教授是国内少数几位研究轧制理论的专家之一,如果他放弃了就代表了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这类问题上认输了,落到了国外技术的后面。连教授大胆承担下了这个项目,带领着他的团队经过无数个昼夜的思索和研究,钉子碰了不少。然而他们勇于创新,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理论研究以及详细地现场调查,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数学模型和工艺方法用于这项课题的研究,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这位77岁的老人几乎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去,“有时候洗脚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着问题。”连教授微笑道,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来自于对学术的热爱,甚至已经把那种热爱融进了血液中。连教授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肯钻研,肯下功夫,回报就会自己来的。“对于科学研究,一生都要投入,全副精力的投入,只要有空闲,就想着问题的研究”,连家创教授这样说。九十年,寄语燕园连教授任教近五十载,经历过大风大浪,教学科研都卓有建树,直至退休仍然帮着年轻教师带着部分博士生。当问到他的感受时他说:“其实老师感觉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对于现在的年轻教师,他这样说,“当前大学里已经在逐步改善教学模式,培养的不再是单一的人才,而是各种领域、不同方面的人才。现在的年轻教师,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本门专业的深入研究,充实自己的学识,对于科研领域要有建树。”连教授还表示,“学校的治学一定要严谨,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实事求是地求发展。”
就是这样一位历经沧桑的睿智老人,作为燕山大学元老级的教授和领导,与母校同甘苦共进退,伴随了燕大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见证着燕大的每一个瞬间。这是一位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的老人,淡泊明志,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依然奋斗探索在祖国建设的前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