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宁是我校会计学院06级本科生,其带领的团队撰写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行为动因研究--基于信号传递假说的分析》获第五届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一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这是我校本科生自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近日,张宁同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深入介绍了自己参加此次比赛的经验体会,并就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课业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前期准备:合作是关键 选题很重要
挑战杯作为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其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众多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张宁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团队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成员的优势互补。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亮点和长处,作为队长,她统筹协调,把每个人分配到最擅长的领域,自己负责数据处理的工作。在论文的创作中,整个团队的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团队意识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不可或缺。
在选题方面,张宁介绍,作为本科生,写纯理论性的论文,从知识积累量来看可行性不强,因此她们一开始就定位于实证研究型的论文。通过参阅各大网站的经济类专题,翻阅近期的经济类杂志,她们选择出可行的切入点,并一起对这些论点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可行性,权衡数据、理论、背景等各方面的问题,最终制定出团队成员认为最好的方案。
新颖的研究题目,是作品最大的特色。大股东增持,这个现象虽在国外已不是新话题,但在国内,大股东手里的股票近几个月刚刚允许上市流通,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在之后的多次答辩中,她们的选题得到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
现场比赛:收获源于付出
谈及到现场参赛时的感想,张宁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荣誉感。许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和老师,在展台前驻足,并向她们咨询和交流,纷纷表达了对中财和作品的赞赏,这让身为中财人的她们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与其他学校评委老师及同学的交谈,她们获得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有着深厚科研功底的老师们,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的优缺点;而与其他学校学子的交流,则极大地拓宽了她们的视野,使她们结识了许多校外的朋友。
谈到学院老师以及校团委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她们这个小队的帮助,张宁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学院一向都很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每年都有两次相关的论文比赛(海问杯和德勤杯),调动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热情。在论文的撰写方面,学院老师给予了很大支持,介绍了许多实用的研究方法,推荐了相关的文献。从首都挑战杯到全国挑战杯的过程中,团委也一直给予密切关注,并安排专人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回顾:享受过程 不必太在乎结果
谈及赛后感想,张宁认为,首先,对于一个经济类的学生,主动察看大量与选题相关的经济信息很重要,应该使自己的思路及时跟上国家最新的经济形势。其次,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时候需要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新知识。而且,通过阅读一些外文文献,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撰写论文还促进了对统计软件的掌握,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面对"挑战杯"这种全国性的大赛,张宁建议,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把参加比赛看成一种乐趣去参与。写论文参加比赛本身是一个有风险的过程,重要的是参与过程的收获。对于写论文和日常学业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不要耽误课,尤其是基础课程不能丢。
最后,张宁表示,很高兴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希望学弟学妹们再接再厉,在未来获得更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08财经新闻李先惠 于丹 李晓蒙 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