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财政学院紧跟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秉承"高标准、严要求、好学风、有特色"的办学宗旨,将学院定位于"以学科创新为导向,以教学科研和学生教育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为支撑,将财政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和财税研究中心。"围绕这一定位,财政学院坚持走"学科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特色之路,学科建设成绩突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财政学科历史悠久,创建于1949年的中央税务学校,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财税专门学科点之一,与金融、会计学科共同铸就了"财经黄埔"的基础。经过近六十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近十年的跳跃式发展,财政学科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批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课程体系"全"
与国内财经类及其他高校的同专业相比,财政学院财政学专业已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形成了"全"、"实"、"新"的鲜明特色。不仅保留了既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的《财政学》、《政府预算管理》、《中国税制》、《预算会计》、《中国财政史》等主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囊括了本专业最核心的理论与业务领域,而且设置了符合公共财政框架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比较财政管理》、《外国财政》、《公债管理》、《社会保障》、《政府采购管理》、《公共支出分析》、《财政业务综合模拟》等重要专业课程,从而形成了跨越古今中外,涵盖理论与实务、贯穿实验和实践的完整的专业课程结构布局。
二、课程设置"先"
学院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使课程体系保持动态优化和整体领先。如:20世纪80年代,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日益受到国人关注时,财政学院于1990-1995年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课系列教材;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时代要求,财政学院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财税英语》(《专业外语》)双语教学课程,并在不久正式编写出版了相应教材,教材被很多学校选用,2008年,李俊生教授与李贞副教授著的《外国财政》被评为"教育部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将国债作为调控经济手段时,财政学院即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公债管理"课程,并一直延续至今;2000年,在社会保障成为政府和国民日益关注的焦点之前,财政学院已经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社会保障管理"课程;2001年,在我国财经理论界刚刚研究政府采购理论,全国全面实行政府采购改革之际,财政学院不仅受财政部的委托承办了政府采购国际研讨班,而且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为财政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独立开设了"政府采购管理"课程,并于2003年正式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政府采购管理》本科教材,2008年马海涛教授、姜爱华副教授等主讲的《政府采购管理》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3年,在理论界刚刚提出政府要转变职能,进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之初,财政学院就开设了《公共支出分析》课程;近年,在社会出现对既有专业理论功底又掌握专业业务技能的人才需求倾向时,财政学院及时开设了《财政业务综合模拟》独立实验课程,引入了八个和财政部门业务对接的专业软件模块,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就能全过程模拟体验财政部门的业务内容及流程,并编制出了相关实验课的大纲、课程指导书,这在全国相关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特色
财政学院始终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有效开展国际合作。瞄准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需求,不断凝练办学特色,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新动向,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发展。
一、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辈出
财政学院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优良教学团队。财政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6人,部分教师在一些重要机构和学术团体中担任兼职。2006年财政教研室获学校"优秀教研室"称号,2007年财政学院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先进教工党支部",2008年财政学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1、师资结构合理
财政学院在长期办学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闻名的专家学者,如老一辈的姜维壮教授、赵春新教授、麦履康教授、韩壁教授,尹卫生教授,孙翊刚教授等,中青年学者如李俊生教授、马海涛教授、刘玉平教授、李燕教授、安秀梅教授、王俊副教授等。
财政学院近年不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及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使得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大提高,目前财政学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8.5%。,教师的年龄结构实现老中青搭配,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合理结构,35岁以下教师占30.8%,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高,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达到88.5%;财政学院的专任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财政部科研所、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国内外10余所著名学府及研究机构,来自校外毕业的教师共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2%。
2、师资水平高
财政学院教师秉承优良的"传帮带"传统,整体教学水平较高,在学校的教学评估中成绩突出,近两年优良率达100%,多位教师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和称号。姜维壮等3位教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马海涛等4位教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俊生,马海涛教授入选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马海涛教授荣获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财政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有近40人次在全国重要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财政学院不但在校内组织各种类型、层次的教师培训活动,还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学习深造,先后多次派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财政学、税收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学习等。
二、以本科教学为重心,教学改革成就突出
财政学院在全国财政学科教学改革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教改项目、教材建设成就显著,并建立了网络教学互动平台。
1、举办财政学专业师资培训
20世纪80年代初,受财政部的委托,财政学院举办首届全国财经院校财政史助教进修班。该研修班聘请了国内著名财政、经济史方面的专家授课,系统地研讨了财政史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教材编写。该研修班的学员已成为我国财政史研究的专家。同时,20世纪80年代,财政学院还举办了六期财政专业助教进修班,培养了300多名各高校的教师,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5年7月,受教育部的委托,财政学院又成功举办了全国高校税收专业师资培训班。
2、引领财政学教学改革
财政学院在全国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早在1986年,财政学院(原财政系)就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尹卫生,马海涛教授先后担任该研究会会长。该研究会成立23年以来,财政学院主持召开了20次年会,就财政学的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参加年会的高校越来越多,已涉及全国所有财经类院校及综合大学中的财税专业,研究会的理事单位已达40多个,理事已达80余人。活动内容日益丰富,效果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并出版了相应的学术成果。
3、发起召开财政史教学改革研讨会
财政学院在财政史教学改革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5月,财政学院举办了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年会暨财政史教学改革研讨会;2007年12月,国内外财政史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齐聚中财,召开了首届财政史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当前财政史教学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训、教学法研究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并就下届研讨会的有关事宜作出了部署。在当前财政史教学相对处于"低谷"的背景下,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对巩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改革成就突出
财政学院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得十几项校级以上与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由马海涛教授等主持的《政府采购新课开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李燕教授主持的《财政学专业〈财政业务综合模拟〉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王文素教授主持的《中国财政史网络教学平台》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姜爱华副教授获北京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马海涛教授等制作的《政府采购管理》课件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李俊生教授主持的《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李燕教授主持的《财政学专业〈财政业务综合模拟〉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获2007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马海涛教授主持的《基于网络学习技术,创建财政学科课程评分研究》获2008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资助。
近三年来财政学院教师主编教材20余部,已有近20部教材分别入选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财政部"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等。
三、科研促教学、服务社会优势明显
财政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富,授课教师能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科研促教学优势十分明显。
近三年来,财政学院教师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400余项,其中教师出版教材和著作31本,在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资助出版青年学者文库著作18部。
近三年,财政学院教师每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纵向课题上均有立项,还主持或参与承担了财政部、国资委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立项或委托科研课题36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我院还积极履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1999年我国推行政府采购之初,财政学院即受财政部委托举办了"政府采购国际研讨班",被誉为"政府采购黄埔第一期"。2006年4月,财政学院受国家外国专家局委托成功为斯里兰卡举办了两期官员培训。我院还承担了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跟踪研究、国家"十一五"财政发展形势预测与战略研究、北京市昌平区、东城区"十五"财政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不同层次的决策咨询、发展战略和其他财政经济学科领域内的课题研究,许多科研成果和政策建议被部门和地方应用。
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建设是财政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财政学院就财政学学科前沿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对象包括乌克兰基辅国家经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财政学院、俄罗斯莫斯科财经函授学院、日本高千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美国雪城大学、富兰克巴顿学院、台湾政治大学、逢甲大学、东吴大学等。最近几年,财政学院还派多位教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密歇根大学、德国柏林经济学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国外院校学习、做访问学者。当前专任教师中有海外留学及访问经历的教师有15人,占全体教师的60%以上。同时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派出研究生赴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培养与留学深造,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财政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全员育人的学生成才体系,通过"四位一体"的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富有时效性、实用性、建设性的工作,聚焦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奉献精神强、业务素质精、人文气息浓"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
财政学院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聚焦热点时政,切实对学生加强主旋律教育,关注人文精神的塑造,从而建立高尚的价值观。
近年来,财政学院以"迎评促建"、"弘扬奥运"和"国庆60周年、校庆60周年"为契机,聚焦奥运会、改革开放30年、暴风雪、汶川大地震,建国60周年、中国财政60年、中央财经大学建校60周年等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得广大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构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继承优良传统,整合资源,构建多方平台
财政学院坚持贴近社会实际、学院实际、学生实际的工作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培养"综合素质高、奉献精神强、业务素质精、人文气息浓"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作为奋斗目标。构建了多方位的和谐育人服务平台,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平台建设,推进学生队伍的高素质化建设,推动综合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行动的高水平化进程,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实现和谐发展、为学生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1、多方位的和谐育人服务平台
2007年3月起,财政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成长导师制,构建起"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学生成长成才体系,开创了全员育人工作的新局面。实施由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度以来,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业教育、学生活动指导、实习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就业推荐指导等多种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导师鼓励、指导本科生申报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校级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年度立项资助项目达13项;荣获各种有关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方面的奖励16项。
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使各教育主体形成有效的合力,达到了全员育人的目的。专业导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学生个体发展中学习指导环节的系统化,有助于本科生更好地设计与规划大学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归属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推动了院风学风建设。
2、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财政学院以学生的学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拓宽学生视野,不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成效显著。
财政学院与JA(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合作推广的JA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人士,通过MESS(企业经营决策实战模拟)课程、CAREERGO(事业启航)课程、模拟面试等大型活动,给学生讲解和培训创业选择、企业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同时,通过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全体学生赴企业实地考察,为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两年来,财政学院已开展了研究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博士生论坛等项目,同时组织全体学生赴北京市投资促进局、联想等单位实地考察,对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财政学院按照"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高度重视并长期坚持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并与北京市大兴区财政局等17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共建关系,提供实习实践平台。目前财政学院实习基地地域分布广泛,遍及北京、江苏、山东、河南、宁夏和深圳等地,实习单位业务能够适应教学实践需要。涉及财政、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财经新闻媒体、城市管理等单位;志愿服务基地主要有香山公园志愿服务基地、紫竹院志愿服务基地、"北京市东城区故宫消防支队"、昌平区八口村红色"1+1"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规范了本科生校外实践教学,也为本科生接触社会实践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切实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分工协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与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年来,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多项实训项目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以课程安排实践与主题实践相结合,每年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累累,财政学院也在2007-2009年连续荣获校团委颁发的"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2006年浦发银行实践教育基地被评为"首都社会实践示范基地",2007年6月,财政学院紫竹院志愿服务基地获得学校"优秀志愿服务基地"称号,2008年6月,香山公园志愿服务被评为"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大兴区财政局被评为"实践教育优秀基地"。
得益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财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三年以来,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009年1月,财政学院荣获学校"全员育人先进单位",2009年6月,学院党总支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团总支连续三年荣获学校"红旗团总支"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