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又是一年新生到历届情意不变老


  当夏末的尾巴轻抚过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当湿热的微风吹动青葱的枝条和油亮的小草,当躁动的蜻蜓轻掠过校园的低空。在这个热气未却的初秋,我校迎来了一批又一批2010级报道新生。
  一大早,刚刚才成为学长学姐们的大二同学就来到了新生接待处,他们摆开架势,准备开始这一场“年轻的战斗”:志愿者们拿着标有自己院系的牌子和大红旗,在新生校车下站点不停的吆喝;各院系的接待点面前也是围满了报道的新生,他们有的交递着档案,有的填写着资料,有的咨询着注意事项;各位初出茅庐的学长学姐们也是分外的热情,对新生的问题都耐心回答,并做好指引。这一场面如此忙碌,如此和谐,让每一位学生工作人员也不禁想起了当年自己报道时候的场景,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众多的报道新生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可爱的少数民族,他们从新疆、西藏等地到上海来求学,他们可能不会讲很流利的汉语,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感到害羞和焦躁,他们大部分没有家长的陪同,一切靠自己。或许您想问,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语言不通,交流障碍?不过告诉您不用担心,因为也有一群自发组织起来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长学姐们为他们指点迷津。
  9日傍晚,来自新疆喀什的政治学系维吾尔族新生艾孜买提,一踏出上海火车站便看到印有维语和汉语的华东师范大学迎新标牌,迎接他的是十几个来自不同院系的新疆维吾尔族同学组成的迎新队伍。大二的政治学系同学艾合坦木说道:“我们去年也是被老生们接过来,所以今年想为新生做点事,想将这个传统一直地延续下去。”他们一行十多人先是在火车站等候新生,之后陪伴新生坐地铁到学校,到校后帮助他们报到,办理相关手续,直到在寝室安顿好为止。这样周到的一条龙服务也让新生们倍感亲近,新生艾孜买提说道:“一路上都得到了帮助和关怀,很开心也很感谢。”而对于这样的工作,艾合坦木却说:“虽然有点累但都不算什么,更多的是兴奋和高兴。而且面对这样陌生的大城市,加上他们不太流利的汉语,我们的陪伴和交流可以让他们慢慢放松,让他们尽快适应。”在9日晚接到新生们后,他们带着新生们到校外的兰州拉面馆里聚餐,算是新生们的欢迎式。今天,这群特殊的迎新团队还将迎来更多的新生。
  在人潮涌动的新生报到处,一位提着一大篮领取的爱心物品的小姑娘映入我们的眼帘,她叫央拉,是一位来自藏族的09级中文系学生。她正帮助学弟、学妹们挑选着爱心物品,她们用藏语交流着彼此的感受,虽然我们听不明白,但是从她们的表情却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对于来到上海,来到我校的喜悦和激动。
  “我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才到上海,路途上有些劳累,特别是从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来到平原,还出现了‘醉氧反应’”。一位高大的西藏男生说道,“一来到上海,就有大二的学长在火车站接我们,一路上都是老乡们的照顾,初来的陌生顿时消除了。”今年考取中文系公费师范生的他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以后就是做一名老师,希望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多学些知识,开阔视野,给自己家乡的孩子传授本领。
  学长学姐们迎接新生一般是男生在火车站驻点,女生在学校带路。大多数西藏的学生都早已习惯了独立的生活,在江苏南通读过三年高中的索朗德吉已经能把汉语说得很流利,她表示自己对新环境会很快适应。“到了明年我们也会像学长学姐一样迎接西藏的新同学,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也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临走前,索朗德吉还教了记者一句藏语“格桑”,在中文里是幸福吉祥的意思。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也在心里默默祝福这群来自西藏纯朴的同学们,愿他们如格桑花一样美丽,愿他们的情意届届相传。
  迎新工作还在继续,志愿者们仍在各个岗位忙碌着,学校的人文关怀也在悄然之间弥漫了每一个人的心,这一份付出和这一份感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报道时候的混乱和迷茫,还有那一出演不完的人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