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0 60
--由母校的历史长度所想
0,100,60三个数字,在这里不意味着"白卷","满分"和"及格",而标注的是我三所母校的历史长度。
一所学校究竟如何或通过什么去影响自己的学子?我想应该会有培养理念,纪律规范,教学方式和内容,一群能让人记住的老师,也一定会有历史。而一所学校的历史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子?我想应该会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经由历史的延续所逐渐酝酿成的文化传统和气质性格,也应该会有历史的长度。那么,一所学校的历史长度又是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子呢?
1 999年9月,我进入延安市行知中学读初中,半个月前,行知中学刚刚成立,这也就是说如果以年为计时单位,她的历史长度是0。尽管是以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但在当时,这所学校是没有历史的。但是,没有历史绝不代表学校就不能通过历史对我产生影响--很简单,我就是历史。上天很公平,她没有给我学校的历史,却给了我参与开创学校历史的机遇。当毕业几年后再跟当时的同学相聚聊天时,我们总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或浅或深,那就是为自己是行知第一届的学生而感到骄傲。而我更愿意参照"黄埔一期"的说法称我们是"行知一期",其间虽有太多的不可比,但就作为首批学生而获得的不同寻常的激励而言,其实是相通的。
除了骄傲,除了激励,没有历史还意味着没有传统的限制,意味着没有已具有很强压力的规则,一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定义是对还是不对,就发生了。我和我的几个初中同学有个共识,那就是初中三年是到目前为止的求学生涯中最有趣的三年,是班里发生"奇事"最多的三年,是自己和同学"胆子"最大的三年。这当然跟初中的时候人会迈入躁动的青春期有关,但当我们把自己的初中生活与高中、大学同学以及行知中学后来几届同学相比较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受到了远少于"常规"的约束和限制。而对于我来说,这就形成了比"常规"更多的,与未来成长中不断被格式化、被抹去棱角相制衡的力量,这是一笔财富。
离开"百草园",我要去"三味书屋"了。2002年9月,我开始在陕西省西安中学读高中。西安中学始建于1907年,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在我上学的2002到2005年期间,也已经可以被称为是"百年老校"了。从没有历史的新学校,到百年历史的老学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端的转变。而这所百年老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规矩的严格。比如,关于家长进校园和住校生上晚自习这些环节都有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致严格的规程。很多时候会觉得刻板,很多时候会觉得不近人情,但当我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习得了一种品质--严谨。
你可以说,中学又不是大学,只是传授一下知识,训练一下考试,没有自己核心的文化,更何况百年中名字换了好几次,校址迁了好几回,老师换了好几茬,百年历史又能如何?但我觉得能在无数流转变革中不断香火、一脉相传,一定是会不断积淀出一种独特的品质去砥砺学子的心智,而这种品质也会使学校赋予学生的其他影响得到升华。就比如在我曾经上课的教学楼上贴着这样十二个字:"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它不是校训,我不是"百年结晶",但我可以认为它贴在这里即说明与百年有关,于是,我对于它的信奉程度和思考频率就会急剧增加,而且也确实受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下一站就是大学了。2005年9月,我进入中央财经大学学习。对于这所学校,我还不是过客,所以比起前两所母校还欠缺很多"回头看"的思索,但我很清楚的是,她也有一个很特殊的历史长度:60年。60年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个甲子轮回,但特殊的不是这里,特殊的是跟共和国同岁。跟共和国同岁便很有可能标志着跟党,跟新中国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确如此。母校曾用过的名字有" 中央税务学校"、"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等,一目了然,相比其他大学而言,她承担着更多为国家贡献、为政府服务的责任,而这会给每一位在这里求学的人打上不同寻常的烙印。
这几年不断听到一些要重拟校训的声音,觉得"忠诚,团结,求实,创新"这样的校训太常见,而且显得文气不够,有点土,有点俗。我不太认同,因为我觉得这四个词正是母校一如既往的历史使命的最真实写照,也是每个中财人为之奋斗的最高人生目标。在汹涌澎湃的潮流变换中总该保留下一点不变的东西,而这点东西也就是延续历史长度的唯一力量。
很多时候,学校历史的长度都被当做是一种炫耀甚至吹嘘的资本,这是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虚荣心理。但是,仅仅虚荣,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吗:没有历史也会受到很大启发,很长的历史也绝不仅仅是个好看的数字,而不长不短的历史却可能隐含着独有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是母校历史的一分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段段母校的历史也逐渐堆积成我们自己的历史,当我们与曾经给予自己教育的地方充分交融起来的时候,便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撑与终极关怀。(商学院 企业管理09研 申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