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训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和六连女兵所共度的那段时光,不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在记忆中更加鲜明。我时常在想,每年的军训过后,除了回忆,学生们还收获了什么,但是今年,我确信,军训给了六连一份感情,一种精神,一个灵魂。———题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第一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和珍贵的回忆。军训,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军训期间的养成教育将为之后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规范教育:强化组织纪律性,高标准、严要求军训,为规范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规范并不是要磨灭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使初入大学的学生言行规范化、标准化。这种严格的管理模式会使学生从三个月的“彻底放松”中走出来,会让她们明白大学不是“绝对自由的国度”,大学里也是要讲规矩的。
案例一:连长要求全连的内务摆放必须一致,细化到牙刷的方向,细化到抹布的叠放和箱子的整理。起初,学生均表现出了困惑和叛逆,班务会上,我们要求班长向学生讲述部队的生活让学生进行对比。第一天晚点名时我告诉学生,“你们非常幸运来到哈工程大学,这里的第一课很不一样!这是你第一次也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体会当兵的感受,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对得起军人这个称号,就要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们现在经历的磨练,将成为你们一生的骄傲。”为了达到标准,学生们主动用洗衣粉刷地面,坚持在刷干净的地面上压被子。规范教育的实施还离不开教育者的“身教”。在军训的过程中我每天都在出操前半小时到达学生寝室,连长、班长们到达后总是要把所有寝室的卫生都检查一遍;连长因肺炎住院期间也不忘每天到训练场走上几次,班长嗓音已经嘶哑却仍然坚持训练;如果学生没休息,我也总是站在她们身边。我想,相对于“言传”,这种“身教”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利于严格的规范管理。
二、纠偏教育:点滴渗透,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纠偏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补偿教育,主要是为了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改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规范优良的道德品性。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她们常以任意长为半径做圆,圈走一切她们想要的东西,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奉献、不知道问好、不明白感恩。在军训这种集体生活的背景下,教育者拥有了极好的纠偏教育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理由”,她们是一定能够接受并改正的。需要明确的是,她们并不是道德缺失的一代,只是除了“好好学习”以外没人确切地告诉过她们“如何做人”。我认为军训中的纠偏教育并不是在一遍遍的说教中形成的,通过发生在连队生活中的实例,点滴渗透,才能强化学生的意识。
案例二:因为坚强,所以美丽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经历如此艰苦严厉的军训,学生经常会说出“要复读”、“要回家”、“想爸妈”等一些话,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她们学会坚强。解决这个问题,我选择了一种严厉而幽默的方式,发现苗头时先给学生一个宣泄的时间,然后约学生单独聊。每天晚点名时我还会带着连队一起大声喊“我能,我行,坚持,坚持,坚持!”每天,响彻训练场和会操场的也总是“巾帼六连,永往直前,至真至善,超越极限”的口号声。这几段口号虽没有什么文采,但却给了她们一个很好的宣泄机会和一种坚定的信念。第二周起,她们已经习惯了遇到事情自己面对,自己担当。我想这样的方法应该要比温柔而简单的安慰要好。
案例三:由“爱”而生的团结训练的第三天,有一个女孩的脚被烫伤了,寝室的同学将她送到医院后就直接回来政治学习,却没有向连里汇报。知道事情后,我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她们并让这个寝室在全连前面检讨,检讨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教育。那一天的晚点名我记得自己反问了她们这样几个问题:“你们离开家人独自来到这里生活,寝室就是你的家,同学老师就是你的亲人,如果家里有个人找不着了你会不会担心?家里来了客人你会不会起身问好?进食堂的时候想没想过主动帮大家拉门帘?吃饭时,小值日还在盛饭,你是不是不管不顾地先吃?吃完饭如果是你收拾,你愿意看到一桌子的西瓜子还是看到包好的垃圾?”听完这些,她们都低下了头。这是一个转折点,拉练的途中,她们总是在抢着背包,有的还因为寝室同学不肯把包给自己背而急哭了;因病不能参加最后上场的学生们也总是提前半个小时离开训练场到食堂给全连的同学和全营的教官导员们打好饭,训练时她们总是在场边为方队里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加油呐喊。回想起这二十三天的训练,我想,六连的团结绝不是在指导员简单的鼓舞中形成的,也绝不是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就产生了的,而是因为“爱”,因为她们爱上了六连,爱六连里的连长、班长、导员,爱六连里的每一位“战友”。这种发自肺腑的爱将她们凝聚在一起,才让这个团队拥有了惊人的“战斗力”。
纠偏教育应该寻找可以渗透的突破点,“大道理”的填鸭对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已经过时,有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三、目标管理:激励学生明确目标,追求卓越过去的十二年,他们始终不停地追求着一个目标———考上大学。来到大学后很多学生会突然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些什么,从而出现失去动力、放任自流的情况。在大学的第一课———军训中,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启动转型的大门,教会他们要拥有明确的目标并掌握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
案例四:军训前,我做了10个“标兵寝室”红旗和37个“六连军政先锋”小红花,每周日晚上连里都要进行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的寝室和优秀的学员,这是她们努力的方向,也是连内的最高荣誉。除此之外,从第一天起六连的学生就知道了女兵营的最高荣誉是“换帽子”。因为她们追求的是“不一样”,所以拿“不一样”来激励她们就再有效不过了。拉练前,连里商量给每一位学生争取一枚弹壳留作纪念,但是在拉练动员的时候我们跟大家强调只有表现好的同学才能拿到,拉练途中她们相互搀扶,秩序井然。回来的表彰大会中,当连长把弹壳发到每一位“战士”的手中时,她们眼中闪烁着喜悦和坚定。
在引导学生追求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灌输给学生正确的荣誉观,要帮助学生积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幸福感。不能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走向“结果优先”的极端。
案例五:第一周的评比中,六连拿到了全团第二,全营第一的成绩,第二周拿到了内务第一、会操第一、军政第一的成绩。扪心自问,我从来没有因为荣誉而赞扬她们,从第一周的评比过后我就跟她们分享了我对于荣誉的看法“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想当第一名的时候问自己三个字———‘凭什么’。我们追求的绝不是“第一”这个称谓而是卓越,拿第一不是给任何人看的,而是要超越自己,让自己不后悔”。第三周的内务评比中,六连拿到了优秀但没有拿到第一,学生们低下了头一声不吭,这时,我开玩笑地跟她们说:“你们是不想给别人任何机会啊?我们追求的是卓越,是不是第一并不重要。我不会批评大家,你们在我心里永远是最棒的!”看见她们的表情瞬间从愧疚转为疑惑再转为轻松,我想她们已经可以正确地面对得与失了。
六连最终得到了“优秀连队”的称号,我想目标管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们在刚刚要迷失方向的时候找到了新的梦想、新的目标,那种沉淀于他们心底的激情被彻底地调动起来了。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渗透正确的荣誉观,这种价值观足以影响她们今后的成长过程。
四、陶冶教育:重视团体活动,寓训于乐陶冶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为的是巩固军训养成教育的成果。教育者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界限”,要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在训练之余适当地开展连队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训练的疲劳感还可以为养成教育打上一剂“免疫针”。
案例六:军训第一周,我选择了在训练休息的时间教学生唱属于女兵的歌,尝试了在每个班级都进行一次“心有千千结”的团队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第二周,学生慢慢进入疲劳期,训练累的时候,我会和大家一起唱“阳光总在风雨后”然后让她们相互按摩肩膀,这样既缓解了肌肉的酸痛又加深了学生们的感情。第三周,班级被打散,学生面对单调重复的动作总是打不起精神,教官们因为连队列训练进展慢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急躁的情绪。针对这个问题,在休息的时间里我们让每一排的学生都玩“串名字”的游戏。我与连长、班长还主动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之中。活动为的是加强学生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形成默契、放松教官的心情,提升训练效果。汇演的前一天,我与几个因病不能上场的同学一起,给全连准备了一个“惊喜”———连队总结表彰会。在会上为同学们播放二十天来训练的照片和视频,总结军训成果。为了感谢辛苦训练的教官们,我还将连队和班级的照片印在T恤上送给他们留作纪念。在会上我们进行了“最后的表彰”、“最后的点名”,观看了学生们准备的节目,为的是让她们将六连的精神记在心里、带回学院。
陶冶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德性认知,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做几个游戏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被丰富、被提升了的养成教育,它有利于将学生的感知转化为“内驱力”。
参加2010年军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进取心强,他们虽然特立独行、偶尔缺乏服务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但仍追求公平、正义和良知;他们虽然追逐个性、讲求自我,却在骨子里渗透着强烈的依赖。军训,是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抓住学生特点、重视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具有根基,才能在校园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将情感、信念、意志与军训期间的养成教育联系起来,将行为规范、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结合并形成习惯,让学生将这种“习惯”带入到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成教育,也是军训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编者注:军训团一营六连在军训中获得“优秀连队”称号,本文作者系六连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