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行
从1月24日临行,我就一直在想,美国的教育形式是否真的如中国评论家所称,与国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美国停留的14天,我发现美国的教育体制的确有它独特的优势,但也并非想象中的完美。
从教育来说,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与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美国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不分专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目标。大三时才需要选择专业和方向,并获得学士学位。而且所修学位的数量和时间均由学生自主决定,不会有很多的客观原因限制每个人的选择。这样安排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更加广泛的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挑选出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和专业进行深造。通过对自身的探索和挖掘,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投入比国内的大学生要高。另外,通过大学两年的学习,他们在人文、科技领域方面的知识面比国内的大学生要多。这些差距在未来的生活中表现出的即是美国人在工作之余的社交能力明显强于中国人。
第二,美国大学的课堂并不是填鸭式的教育。在美国,我们有幸参加了商学院的一些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带着课本,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每节课下发的课件。并且在讲课过程中,老师不会将课件的所有内容讲给学生,只是给出一个框架,并将许多文献索引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思考,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来听课,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国内,课堂上的很多时间都是由老师在讲述,同学们很少有时间和想法去形成自己的理论,去研究一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获得过诺贝尔奖。我认为这也是中美两国教育体制所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
但正如所有东西都应辩证地来分析,对于美国这套教育体系,它也存在很多不足。在给予同学们宽广自由度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的学生丧失了一定的责任心,使一些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从而荒废学业。在我看来,如果能够建立起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这套教育体系定将成为教育体制的典范。
然而,在我看来,这么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还需商榷。
首先,我们的师资力量不足。美国很多大学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对老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很高。而在国内,教师保障制度并不完善,教师数量、质量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想要在短时间内向美国看齐并不现实。
第二,高校的总量大,质量不均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在国内,有许多专攻某些领域的学校,为了保证学校的规模,将本应属于同一领域的内容,划分成若干过于细分的专业,从而占有了在该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可是,这类学校数量过大,高质量的却很少,若想向美国等先进教育体系看齐,中国大学还需经过长时间的转型。
第三,义务教育的不足。从幼儿教育起,中国学生就经历着"被选择"的痛苦。中国的学生从小学起便或多或少被剥夺了主观思考的能力,从而渐渐得走向了单一的怪圈。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发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大学教育的质量和大学教育体系的方向。只有将整个教育体制完全有机得结合起来,中国的教育才能走上新的台阶。
我认为,我们在比较美国教育体系优势的同时,应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时联系国情,逐步的进行改革。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逐步繁荣,中国的学生、学者才能走向世界。
(08财政2班 于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