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十四次全委会暨暑假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优化绿色发展生态构建一流和谐学院
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动化学院以优化绿色发展生态,构建一流和谐学院为前提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院绿色发展生态的内涵“学院绿色发展生态”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建设一流和谐学院终极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和利用学院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促进学院生态系统中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各层次、各要素的有效协作,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具有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技术储备。
“发展生态”可分为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中内部要素包括文化内涵、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学科专业体系、运行机制等。本文重点讨论发展生态中内部要素的优化。
1、文化内涵优化大学文化内涵是以追求真理和培养人才为宗旨的,维系大学存在和促进大学发展的大学精神、理念、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等。体现在办学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及校训、制度和行为中。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理念和学科专业体系组成的文化形态,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来保证文化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和互动性。
建立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基础之上的自动化科学,其学术内涵、知识结构铸就了自动化人应有的素质和品质,即:顾全大局、团队作战的系统思维;自我校正、追求卓越的反馈意识;抵制诱惑、挑战极限的鲁棒素质;与时俱进、最佳决策的驾驭能力。
在学校文化内涵基础上,自动化学院将努力构建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人文包容与学术批判、崇尚学术自由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以“敏事、致远、静心、重情”的院训。
2、人力资源优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根据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借鉴动物行为学理论,可分为狮群、狼群、羊群。狮群:有杰出帅才、将才作为领军人物及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个体作战能力和团队作战能力强;狼群:有将才作为领军人物,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较强的团队作战能力和和个体作战能力;羊群:无帅才和将才作为领军人物,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个体作战和团队作战能力,但需要依赖团队整体的生存。
在师资建设队伍方面,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学术水平提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近三年,引进师资博士后11人,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答辩24人。现有博士学位教师9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8%,明显改善了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于2009年启动了学院“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支持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三个人才工程,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培养高端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学院连续三年暑期成功举办了学术年会,为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自动化学院学术年会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学院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并以此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自动化学院师资队伍目前状况应处于“狼群”水平和状态,学院将致力于培养和会聚一批帅才、将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具有“狮群”特征的师资队伍。
3、物力资源优化物力资源是指用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仪器设备和教学用房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正在形成,资产构成也随之多样化,国家投入到高校的物力资源和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的各类资源已颇具规模。如何加强物力资源的融合管理,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使其充分发挥效能,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和保障率,是新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产权管理和资源效益分析,提高投资效益等手段,达到物力资源优化配置之目的。
在物力资源优化中,需加强构筑几个平台。一是实验教学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同时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支撑;三是实习基地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视野,加强工程素质培养的途径,同时有利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四是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学院整合了教学资源,成立了“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全院的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工作。各研究所设有科研和专业实验室,承担研究生的实验、学位论文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院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每年投入10余万元,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批准特殊资助的全国七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之一。学院代表队在2007至2009年,连续三年代表我校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东北赛区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
在2010年7月底,有44所高校、189支队伍参加,由我校承办的第五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东北赛区比赛中,学院6支代表队获得了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的好成绩,并进入光电、摄像头、电磁三个组别的全国总决赛。此项赛事已逐渐形成我院学生科技创新的品牌。
4、学科专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学科专业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层建设、全面提高,把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与其它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结合起来。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抢占学科领域至高点,并对其它学科的发展方向、队伍建设方面起到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二是以需求为导向,把学科专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工业、船海核领域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结构,凝炼学科专业方向,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以服务求支撑,以特色求发展。优化发展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学科专业,积极扶持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三是进行资源有效整合,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取得整体最高综合效益;四是把学科专业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导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学科专业资源的最佳匹配,实现学科专业方向、梯队、个人之间的最佳匹配,实现群体优势、个人兴趣与重大突破之间的最佳匹配;五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
学院现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两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群———“自动化科学”;一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五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三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示范教学中心,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五门省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件”、“船舶电站”、“计算机软件基础”、“检测技术”。六个博士授权学科,十六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五个本科专业。
这些优质资源都为学院生态的优化与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几代人奋斗奉献的结晶。
5、运行机制优化运行机制是发展生态的内部要素之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文化内涵的凝炼和积淀、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面向未来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与完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逐渐深入,将构建适于一流和谐学院发展的运行体制,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突破制约影响学院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激活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以学术组织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为重要标志,以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手段,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从而推进一流和谐学院的发展进程。
学院重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构筑与完善,设置了责任岗位、技术岗位及相应的聘任条件和岗位职责,现有的研究所(中心)都是在多年发展形成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基础上设置的行政建制,从运行情况看,是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对于各个岗位的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应完成的业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将聘期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完成质量与下一聘期聘用相结合。
学院设立了教学优秀奖、精品课程奖、优秀教材奖、教学名师奖、优秀论文奖、教学成果奖、科学技术成果奖等奖励制度。2008-2009年自筹经费20万元兑现了奖励。通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了教师潜能,提高了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将优秀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从2006年开始,学院启动了任课教师的竞聘机制。到目前,完成了本科生、研究生145门课程竞聘工作,竞聘人次达440人次,录用230人次。这项工作从开始推进时一些教师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到现在全体教师认同,并由消极对待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应该说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但被证明是正确的路。省教育厅徐颖琪副处长评价说,哈工程自动化学院教师竞聘上课在我省高校中尚属首创。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多家媒体报道转载。
二、构建和谐学院的若干工作思考学院新一轮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已付诸实施近二年,院属的十个研究所、两个实验教学中心的负责人均已调整完毕,四个一级学科、六个博士二级学科及硕士学科带头人、方向负责人,五个本科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负责人遴选工作已完成。这些工作的完成为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深入和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
当前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大师级”领军人物和优秀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缺乏具有显示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待加强,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有待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精英教育学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内,学院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学院的主体学科优势和特色体现在船海领域,将认真研究具有行业特色的研究型学院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优化学院绿色发展生态的途径和措施,生态链的生成模式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等。充分发挥“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发展,带动具有战略地位的“电气工程”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促进学院和学科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2.进一步凝炼学科专业方向,突出和加强在船海领域的优势特色,力争在船舶机电配套设备行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成为行业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前瞻性关键技术研究的中心和基地。为提高我国船舶机电配套设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本土化生产能力和装船率及造船附加值做出贡献。提升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和辐射牵引能力。
3.着力构建面向“船—海—核”领域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系统思维、顾全大局、领袖性格的精英人才,具有自我校正、反馈意识、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鲁棒素质、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身心健康型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推进领军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打造一支具有“狮群”素质特征的人力资源队伍。继续实施学院“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支持计划”、“优秀示范主讲教师工程”,为入选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经费支持,为学院的蓄势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5.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自动化科学涉及到信息技术中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全部内涵,其重点是研究信息与系统控制。自动化学院的学科、专业都与自动化科学相关,因此,应在“两化”融合中找准切入点,孵化生长点,在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谋划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深知,优化学院绿色发展生态,构建一流和谐学院是漫长渐近而艰难的进程,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进程,但只要目标明确、理念正确、技术路线清晰,相信在学校的领导下、支持下,通过我们百折不屈地、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这个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