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九月的大门开启,暑期在秋风中宣告了结束,但对于这么一群大学生,他们结束的不仅仅是假期,更是一次和社会零接触的经历。他们就是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接下来,就请随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故事。
今年暑假,我校08级大学生通讯社社员郭金玲依托社团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和去年一样,郭金玲经大通社推荐,又选择了到去年的实习单位———新乡日报社。“《新乡日报》是中共新乡市委机关报,以党政新闻为主,有的新闻材料加起来有二十多页,要浓缩成四百字左右的新闻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使我在写作技能与采访上收获了很多。”郭金玲在不到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发表了四十篇新闻稿件,其中一篇发表在河南日报上。虽然郭金玲是第二次暑假实习,但是仍然有困境出现,郭金玲告诉记者:“有一次新乡下暴雨,路上水都漫到小腿了,当时眼看着要迟到,就直接穿着鞋趟了过去。”虽然她只是一个实习生,但她的那份执着值得所有记者敬佩。“今年我实习最难忘的,不是自己的名字变成出现在报纸上,不是见到市长,也不是写篇4000字的长稿,而是自己独当一面,在没有老师带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去完成采访任务。”郭金玲这样总结她的暑期社会实践:“尽管我不是学新闻专业的,但是这种历练与经历却给了我一生的宝贵财富,而这些是到哪儿都受用的。”
与郭金玲不同的是,09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吴丹不仅体验到了社会实践的艰难,更了解到了找工作的辛苦。考虑到郑州的就业机会多,吴丹7月6日就到了郑州,但经过一天的寻找,竟连一个合适的工作都没找到。“一开始还抱着挣点儿钱的心态,后来感觉工作不好找,就觉得只要能锻炼的工作就行,挣不挣钱无所谓了。”一连四天,挤公交、寻找招聘牌、面试、失败后再找工作成了她每天的日程,记者问她中间有没有想过放弃,她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当时出来的目的就是锻炼的。”对一个不熟悉郑州的大一女生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第五天,吴丹终于找到了一份文员的工作,但是吴丹发现她并不只做文员的工作:“员工考勤、业务清单记录打印、做报价表、仓库工具进出管理等等什么都做,一开始在一些小事上总出错,有一天被老板吵了三次,感觉挺自卑的。”第一次打工的她对企业所有的概念都不懂 ,每当员工谈到某个名词时,她就上网搜一下,然后在仔细琢磨推敲,就这样她对工作越来越顺手了。“我和老板最后都可亲,好像他的妹子一样,他说让我寒假还过去,而且想让我毕业后帮他着手接管这个公司呢。”
这个暑假,你可以看到单个人穿梭在风里雨里的身影,当然也少不了团队作战的脚印。我校就组织了以“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中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7个学院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的实践队伍分散到城市、乡村,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援助、环保宣传、义务支教等。”实践队员张飓告诉记者:“从温室到户外,从身处校园到深入社会,从被别人服务到为别人服务,我们用几天的假期赚来了受益终身的社会经验,很值”。其中,文学院成立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队。面对采访,调研队队员高学阳告诉记者,到达冯仗村实践基地之后,每个同行的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特别是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同学来讲,来到这么偏僻的农村生活,有很多不适应:夜里无法洗澡,宿舍满是飞虫,学校没有厕所,厨房很是简陋,每次做饭都得派一个人负责驱赶虫子……但最终他们坚持下来了,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次实践的辛苦自不言说,重要的是我们从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舒适安逸的环境转到艰苦的境遇,从不知柴米油盐贵到每一勺都精打细算,实践让我们褪去了一些娇气、幼稚和浮躁,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团结、责任和坚持。”高学阳这样说。
初入社会,你只是沧海一粟,也许没人能记住你的面孔,也许没人在乎你是哭是笑,但是在社会中亲身历练的那份收获,将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理想为因,行动为果。实践出真知,珍惜每一次的实践,珍藏每一份经验,收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