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别样的感动,
我们在这里收获———2010年迎新侧记











  又是一年金秋时。清晨,当第一缕朝晖洒满校园,一群群身穿文化衫、胸挂迎新牌的志愿者、辅导员,以及佩戴红色校徽的老师们早已在各车站迎新点、咨询服务台、报名注册点穿梭忙碌。提箱扛包、撑伞带路、看望慰问……我们在这神圣的舞台上,演绎熟悉的剧情,妆点同样的色彩,感受别样的温馨,收获别样的感动……竞争“上岗”,热心的行李助手“同学,一路辛苦了。背包让我来扛吧。”
  “阿姨,您儿子读什么专业?我们给你们提箱带路……”
  每当迎新专车在校门口一停,总会有一大群穿着文化衫,胸挂迎新牌的各院迎新志愿者迎上前去,“堵”在汽车门口,“争抢”着帮新生及其家长们提行李,场面热闹壮观。
  “湘大的老师和同学真好,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俺娃选对学校了”,一位来自河北的新生家长面对如此场景感叹不已。
  迎新第一天,午后的长沙火车站异常闷热。周理新等三名志愿者终于“争抢”到一位衡阳籍新生,她没带随身行李。原来早在暑期,她先后分四次把两床被子、一个桶子、两大包日用品、一个行李箱带到长沙几位高中同学的住处。在这位新生的带领下,三名志愿者开始了各处的收集行李之旅。他们冒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绕着长沙城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所有的行李集中到长沙火车站。
  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迎新点,一位名叫魏礼超的新生焦急地在向志愿者求助。“糟啦,我的行李包落在长沙火车站了,包里有我的录取通知书,所带的钱物、证件都在里面。”
  几乎同时,长沙火车站迎新的志愿者们也发现有个包无人认领。为了尽快找到主人,志愿者无奈之下打开了行李箱,通过录取通知书得知,失主就是我校光电物理与材料学院新生魏礼超,于是在第一时间与学院迎新点联系,告知行李已找到。当晚10点多,志愿者李鹏亲手将箱子送到了魏礼超手中。
  李鹏是化工学院大四学生,这是他第三次迎新,地点都是在长沙火车站。像他这样的迎新“老兵”,在他这一组就有三个。
  据笔者了解,今年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在全校招募志愿者136人,在四个站点设立迎新点。每个站点都设有行李保管组,实行三班轮流制,确保24小时有人服务。据统计,每个站点每天接送行李的车次十来趟。
  在迎新期间,天刚亮的时候是他们在睡意中准时出发,在车站的茫茫人流中,他们把湘大迎新的横幅举得最高,在磅礴的大雨中,他们为新生拎起一袋袋沉重的行李、撑起一把把温馨的小伞,用行动诠释湘大人的精神……尽管脚走得起了水泡,衣服鞋子湿了通透,喉咙喊得沙哑,甚至生病发高烧,他们没有想过停下自己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还是坚守志愿服务这片蓝天。免费“旅馆”,贴心的服务员“您到这里来路途遥远,路上也很辛苦,今天是赶不回去了。学校安排的家长临时休息室距北苑太远,而且在外面找住所又不太容易,您就睡在我寝室里吧!”新生辅导员卿龙斌安排两位分别来自陕西、怀化的家长住进了自己的寝室。
  目睹这些,卿龙斌的室友感动地说道:“他整个晚上就是躺在用两条小凳子组成的‘床铺’上,一夜基本没合眼。迎新工作本已很辛苦,晚上他还不能睡个安稳觉,我们真的很佩服他。”
  王云娟,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一班的养成辅导员,两天忙碌的迎新,让她嗓子也变得沙哑了。然而她在用忙碌的身影感染别人的同时,依然不忘讲述班上同学让她感动的事情。
  “晚上,我很晚才会回到寝室,班里的一名男生发来短信‘如果有需要,我的床随时可以腾出来让家长休息,外面的住宿费挺贵的……。’班里的这些兄弟姐妹们把这些新生、新生家长们看得像亲人一样,总是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另外,男生一般都习惯用冷水洗澡,因为家长的入住,男生们特意为家长打来开水,让家长能洗个热水澡。我真的很感动。”
  在众多的新生之中,化学学院新生马桃桃住的“旅馆”算是最特殊的———校医院。由于上火车时右脚不小心踩到站台和火车的裂缝里,在火车上延误治疗15个小时后,腿变得又红又肿,到学校时马桃桃的腿基本不能动弹。一进学校,马桃桃就被辅导员安排进了校医院。
  “办入学手续,安顿行李,领取生活物品,办餐卡银行卡,一切都是辅导员在帮我办理……”躺在病床上的马桃桃说时嘴角挂着感动的微笑。
  “真的很感谢大家,院领导、班主任、同学们都来看了马桃桃。辅导员也很辛苦,可是一有时间就往我们这跑,又是买饭又是买生活用品,听护士说,昨晚我们都睡了,她还来了一趟。”马桃桃的爸爸说话时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以平凡的姿态起飞9月2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迎新接待点迎来了一位来自河南的新生———杨文龙,这个看似平凡的阳光男孩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深井救人”———杨文龙和父亲杨天益英勇救人的事迹在临颍县已经传为美谈。《中国日报网》、《大河报》等相关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誉之为“救人英雄”。
  面对记者,杨文龙对救人之事,不愿过多的讲述,他只是淡淡一句“这只是件很小的事,谁碰上了都会去做。”
  当问及初到学校的感受时,文龙说“刚到学校,就想家了。”
  对于杨文龙来说,那份想念不仅仅是一份牵挂。“我放不下家里”,杨文龙低着头,望向一边,眼睛里掩饰不住那份责任。文龙的父亲前两年动了个大手术,身体状况不佳,家里还种了十几亩地,而杨文龙又是家里的独子。“责任”两字压在杨文龙肩上,让他相比其他新生而言,多一份理性与成熟。
  “校园很美,环境不错。家里送我上大学不容易,我要好好珍惜这四年大学时光,好好学习,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能的话,尽我最大的能力考研”。朴实的言语里,包含了他一路走来,拼搏进取,勇于挑战的坚强和刚毅。
  褪去英雄的光环,杨文龙和所有的新生一样平凡,和湘大学子一样普通,站在起飞点,开始憧憬着大学四年的美好理想。风雨后新的启程张一民,一位来自青海玉树灾区的普通女孩,是我校旅游管理学院新生。
  在谈起那段黑色记忆时,你很难在她坚强的脸上看见丝毫痛苦的表情。当地震毁了家园和学校后,张一民和她的同学们便在自己简陋的板房中坚持学习备战高考,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一民和她的同学们坚持完高考。高考一结束,张一民便自愿为当地的小学生补课,她希望自己能为那片生养她的地方做些什么。
  抛开悲伤与恐惧,张一民来到湘潭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朝着她的目标一步步前行。她的辅导员单祯婷在新生报到前两天就跟她家里取得了联系,并在张一民到达湘大的第一时间去接她。“阿单姐(张一民辅导员)特别开朗,很能感染人的那种。”第二天,旅游管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还把她请到办公室,和她谈心,给她关怀。感动之余,张一民也积极地规划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向往已久的大学里,她开始自由地追寻她的梦想。
  来湘大报到之前,张一民曾和一位同样考取大学的高中同学,结下了美好约定:象牙塔奋斗四年后同回玉树当老师。父子“兵”VS兄弟“情”
  “22年前,我在湘大留下了最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我了解湘大。填吧,相信爸,没错!”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校84级校友汪平元对高考考了592分的儿子汪洋说了这番话。
  汪平元不仅支持儿子来湘大读书,还鼓励他填报自己当年所学的专业———高分子材料。子承父业,如今,作为新生的汪洋将觅寻父亲的足迹,结下湘大情缘。
  “我爸爸对湘大有着浓厚的感情,我来湘大就是他一直的期盼。”一脸书生气的汪洋告诉记者。“我爸常跟我说,湘大学风好,是块育人的沃土。湘大也确实如我爸所说,挺好的!”
  开学那天看到志愿者争先恐后地拖行李,帮着办好一切手续,热情得就像是自己的亲人一样,父子俩异口同声地说道:
  “看,这就是‘湘大人’!”
  罗正和罗年是两兄弟,益阳桃江人。他们曾在同一所小学、中学读书。两年前,哥哥罗正被我校信工院录取,两年后,弟弟罗年跨过三道拱门,成为通信工程二班的一名新生。求学路上,弟弟罗年总能紧紧跟上着哥哥的“脚步”。
  尽管自己的生活紧张忙碌,罗正却从没有忘记弟弟的学业,不时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弟弟罗年努力学习,重复着一句“我会相约湘大”。
  572分,罗年在得知自己的高考分数后便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湘潭大学。7月25日,罗年接到湘潭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惊喜交加。
  今年高考结束后,罗年怀着对大学的向往和对伟人故里的崇敬,单身一人来到湘大,与兄长住在同一间寝室,挤同一张床。“这里环境非常好,很适合学习。”这是罗年对湘大的第一印象。对于弟弟的到来,罗正开心的说道:“弟弟到这边来我可以更好地承担起作为兄长的那份责任。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兄弟俩可以在湘大一起追逐自己的梦想,描绘新的蓝图……”
  镀上一抹金色的余晖,三道拱门显得格外沉雄古朴。透过坚毅的眼神,聆听爽快的笑声,湘大人收获的不仅仅是温馨和感动,更多是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