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科研前沿

国内首台遥感无人机成功试飞
    本报讯(通讯员汪亮亮) 我校日前在江夏成功试飞国内首台无人遥感直升机,该飞机上装载的多功能三维测量系统,能迅速捕获地面影像和实时坐标,形成三维地形图。据悉,这是我国合成测绘设备最多最全的一架无人机,能进行灾害和交通评估。
    该系统的技术总负责人杨必胜教授表示,无人直升机项目由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教授牵头,已经过2年多的科研攻关,这架无人直升机是从国外引进,价值150万元,自行装载了各种设备,能设定路线自动飞行,飞行最高海拔能达2000米,辐射范围达十几公里。
    这是国内目前首个能集成GPS、惯导、激光扫描仪和高分辨率相机的无人直升机测量系统,能同时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激光点云、视频等数据,可广泛运用于灾害应急、勘察设计、电力巡线、国土资源调查、基础测绘、交通等领域。“以往进行空中测量,需动用运八大型飞机,而现在用无人机既快速,又能大大节约成本。”杨必胜说,如前不久发生的舟曲泥石流灾害,就可用这架无人机测量地形和获取实时影像,帮助防灾救灾。

我校首创磁阀式高压大电机软起动技术
    本报讯(通讯员韩晓玲 袁佳歆)作为国内磁阀式高压大电机软起动领域的首创项目,本月中旬,由电气工程学院陈柏超教授主持完成的相关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鉴定。
    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等鉴定委员会成员认为,该软起动装置与现有设备相比较,在谐波含量、起动力矩、节能效果和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可保障高压电机用户企业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高压大功率电机在冶金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水利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机起动时所产生的冲击电流不仅使得供电系统电压暂降,严重影响邻近电气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或者造成无法生产。
    针对这一问题,陈柏超团队历经10年潜心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磁阀可控电抗器高压大功率电机降压软起动技术。该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电抗值调节范围宽、产生谐波小、响应速度快、平滑调节等优点,为高压大功率电机起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何克清团队又成ISO国际研讨会亮点
    本报讯(通讯员小清)ISO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我校召开,核心议题是“云时代的本体元建模方法与语义互操作技术”,研讨如何建立语义互操作性管理与按需服务的标准规范,指导和协调云计算的软件或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实施、实现、部署、运营和维护。
    2003年初,我校何克清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依靠自主创新的本体元建模优势技术,取得ISO/IEC 19763-3的主持制定权,领导包括日本、韩国、加拿大等5国专家参加的研制组,2007年底成功完成,由ISO/IEC正式出版发布,在国内外规模化推广应用,其研究工作获得ISO组织的肯定和赞誉。凭借何克清领导的国家973项目课题研究中取得的RGPS自主创新优势技术,2008年开始继续接受ISO委托,主持制定4个新国际标准,从而在ISO/IEC 19763标准系列的研制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会上,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年青科研骨干王翀博士、梁鹏副教授、王健博士与冯在文博士分别作了4项国际标准最新研究进展的工作报告。

校友领衔发现最强艾滋病病毒抗体
    本报讯(记者张全友)近日,最新一期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发表两份报告:美国科学家从艾滋病毒感染者血中发现了两种艾滋病病毒抗体,其中最强的可以使91%的艾滋病病毒毒株失活,比目前为止发现的任何艾滋病(AIDS)抗体都要有效。
    据了解,领衔此项发现的科学家之一就是我校校友周同庆博士。周同庆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5年在中科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从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工作。
    周同庆说,这一发现对正在研制的艾滋病疫苗是一个重大突破。而科学家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种方法,让所有普通人的免疫系统都可以产生这种抗体。而根据这种抗体开发出疫苗用于人体试验,还需要3到5年的时间。“原来人们对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几乎绝望了,但现在这两种抗体的发现,让科学家重新燃起了希望。”周同庆深有感触地说。

专家发现蛋白尿或为肾脏病变“元凶”
    本报讯(通讯员王怀民)我校近日一项研究发现,为肾脏疾病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指明了方向。
    据介绍,过去医学界认为,蛋白尿是肾脏病变产生的结果,后来发现蛋白尿患者肾脏纤维化加速。专家据此怀疑尿蛋白不仅是肾脏病变的结果,还有可能是肾脏病变的“元凶”,但一直未能找到直接证据。
    中南医院肾病内科医师李晓宁研究发现,蛋白激酶(C-delta)在蛋白尿中表达升高,会成为尿蛋白诱导肾小管细胞死亡的“凶手”。如果抑制住了蛋白激酶在蛋白尿动物肾脏中的表达,就可以成功抑制蛋白尿诱导的肾小管损伤。
    为了找到治疗手段,李晓宁等研究人员分别用化学药物和基因转染的方法,成功抑制了蛋白尿诱导的肾小管损伤。这一结果,在蛋白激酶基因敲除的蛋白尿小鼠模型中得到证实。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家们有望通过药物控制蛋白激酶水平来遏制蛋白尿引起的肾小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