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世纪之问提出了一个突出的教育难题,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我对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如下思考:
一、教育模式单一、趋同化,千校一面,千篇一律。这几乎是全国一个模式办学,大一统。无论你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几乎都看不出教育模式上的差别。
温家宝总理最近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温总理的讲话切中要害。
二、办学理念陈旧,培养目标单一。没有建树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太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不太注重公民意识培养和独立人格塑造。培养目标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足,缺少个性和特色,偏才怪才难生存,同一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大同小异,甚至每门课的课时都十分相近。
三、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经济发展。教材基本上是老一套,许多都过时了、淘汰了的东西还在反复讲、年年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严重脱离实际,误人子弟。
四、教学方法过于机械,缺乏创新。任课老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离不开书本,离不开课件,没有新的东西,都是一般化的东西。讲的知识书本上都有,书上没有的不敢讲,讲得学生昏昏入睡。
五、实践教学薄弱,不到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欠缺,只会说不会干,甚至不会说也不会干。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市场的需求,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六、教学评估劳民伤财,造成负面影响,争议不断。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优势、重点应各有侧重,应鼓励这种差异,而不是搞一种大而全、面面俱到的东西。评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教学工作,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和支出,老师苦不堪言,对学生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评估还毒化了学校的教学气氛和生态,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七、教育行政化、“官本位”。教育不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还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和官本位现象,有的改革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官本位”。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直接管理高等学校,形成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影响和降低了教育质量,干扰和损害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高校内部行政化过浓的氛围,压制了学术自由、滋生了学术腐败,造成学术权力缺失。大学的管理越来越像政府,大学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像官员,大学的运行模式越来越像政府机构,进而不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办事,用行政手段和思维来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
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面对问题学校怎么办?如何破解?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位入手来解决才行。根据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就以上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思考。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下手。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首先,需要树立多元质量观。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要实现从绝对质量观到相对质量观、从一元质量观到多元质量观的转变。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评估就犯了评价标准趋同的错误。在质量评价上必须尊重和鼓励个体差异,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不可能是一个质量标准。考试得100分也不一定将来能成才,成才观也要转变。
其次,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显现。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就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离开老师、超过老师,才可以成才。
第三,需要树立市场观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能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满足社会需求。有需求才会有特色。此外,在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的确定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考虑到就业等方面的因素,要在一定程度上把招生与就业适当挂钩。
第四,需要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工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教学与科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科研项目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科研和教学都要把培养人才作为共同目标。
如何坚持“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是最基本的大学精神,是大学能够创造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主要动力和保证,是大学的生命。一个国家,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能够给师生思想碰撞和知识创造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从而使大学更好的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没有学术自由,哪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当然,学术自由是有限度的,但对其限制应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只要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不危及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原则、道德和伦理,学术应该享受宪法保护和其它相关法律的保护。在享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达和研究自由的同时,营造良性的学术环境,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只有在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有学术良性竞争,学术的良性和正当竞争才能出优秀学术成果。我们因此可以说学术自由是规范下的自由。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距离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培育“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校园氛围,使学校和学生不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完善“教授治学”
学校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服务社会。实现这三个功能,主要靠教师,而教师群体中的关键在于教授。也就是说,教授治学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的三个功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授则是教师中最重要的学术群体,他们熟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基础。在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只有发挥教授的优势,依靠教授治学,才能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术质量。大学有必要成立教授委员会。
另一方面,高校体制结构的合理化,不仅有赖于政治领导和行政管理作用的发挥,而且还要依靠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的学术主导作用。这三个方面的有机和有效的结合,才能优化高校的体制结构,发挥最佳的体制功能。离开了教授治学,就可能使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校长的“全面负责”失去根基和依据,就可能使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失去方向和基础。
教授治学不能代替党委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和校长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面负责,相反,它只能以党委统一领导和校长全面负责为前提,只能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中运行,并在这一制度和体制背景下发挥作用。只有既发挥教授治学的优势,又发挥高校党委领导和校长治校的优势,才能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如何推动“去行政化”
学校是一个学术组织,不应被行政干预太多,高校确实需要“去行政化”。所谓“去行政化”就是指减少或者去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去行政化”在外部涉及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内部涉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大学真正做到“去行政化”需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让行政管理人员都变成服务人员,而不是官员;第二,精兵简政;第三,取消行政级别。
学校内部的“行政化”主要是受“官本位”的影响太重。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能够淡化“官本位”。现在有点学问的教授都想去当官,因为当了“官”之后便能掌握学术资源。我们应该好好想想,怎么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
我们应该搞清楚“去行政化”这个提法的内涵是什么?行政化影响教学科研的实质是什么?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级别取消了就是去行政化。其实质是要在教学科研的管理中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尊重学术,尊重教授的地位,让学术权力来决定教学科研的重大事情,服务管理人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优质的管理。这也就是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解决好“学术权力”缺失的问题。
所以说“去行政化”不等于大学不要行政部门。高校的行政部门都应该是围绕学术为中心工作的,包括大学的党务部门在内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是为教学和学术而服务的,他们的正常运作为大学提供了效率。国外高校也是如此。所以,大学设置一定的行政部门和配置一定的行政人员不等于大学的行政化。关键是要强化学生和教授的话语权,强化学术权力。这两个群体的话语权强了,学术权力回归了,行政化倾向就会弱化,这是符合和适应教育培养人的使命和责任的。如何实现“大学自治”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谓“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可以自由地治理学校,自主地处理学校的内部事务,最小限度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干预和支配。大学自治的目的,在于落实“学术自由”。就像中国必须走向法治、民主一样,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是大学自治和学术独立,没有这一点,中国的教育就谈不上什么改革,从而所谓的改革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此纲要提出了四个方面:
第一,要完善治理结构。学校中有几种权利,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党委的领导权和校长的行政权,有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权,有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学术权利,这几种权利都要很好地加以应用。纲要还提出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当中的作用。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多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一些管理事务应该适当地授权给教授。
第二,加强章程建设。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要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依法办事,让章程成为学校内部的宪法。
第三,扩大社会合作。一个高等学校要办好,不仅要自己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也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让社会的资源进入学校,让学校通过社会合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推进专业评价。对于一个学校,现在的社会评价比较多,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这很重要。但是真正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当提倡专业性评价。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合作方面的专业性评价,使学校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某一个项目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形成整个学校中的新型育人环境,从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一个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倡导“产学研合作”
我们注意到《规划纲要》多处提到“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社会力量办学”、“联合办学”和“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重大政策导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在新的高度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在新的时期,我们如何依托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国家、社会、行业、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校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产学研合作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之一。(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