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期间,我校“情系湖北”志愿服务团队一行30人深入国家级贫困县蕲春县,用实际行动学习汪金权老师大别山支教精神,关注农村,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8月12日,志愿者们来到蕲春县蕲北山区张榜镇,以蕲春县四中为服务基地、周边三所小学为支教单位,开展以支教、心理辅导、调研为核心的志愿活动。在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老师任教的蕲春四中,志愿者以班主任助理的形式为留守高中生提供诸如心理辅导、高考减压、学习辅导等服务。在调研方面,志愿者以山区教育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内容,深入调研,掌握了农村中代课老师现状等第一手数据。
艰苦———简陋的宿舍,残破的教室
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支教所在地的条件还是让刚到的志愿者吃惊不已。只有床板的床铺、长满青苔的墙壁、破旧的栏杆,这就是志愿者居住的环境。志愿者告诉记者:“第一天去横路小学支教,就看到一片看似废墟的建筑,那就是孩子们的学校。教室里面只有桌子,连凳子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带来。”
由于居住地离支教小学最远有10公里,志愿者们每天5点就要起床,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早饭就在路上匆匆解决,放学后还要负责把孩子们送回家。而八月正值酷暑难当的日子,三十八九度高温的艰苦条件,对很多志愿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不管是高温,还是长途跋涉脚上磨出泡,或者身体不好,都要坚持下去。”
志愿者在日志中写到:“没有风扇,没有自来水,只有破旧的课桌。但是一群满怀热情与希望的小朋友,他们每天顶着烈日来到教室,认真听我们讲课,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也是感恩,学会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
温馨———传道授业解惑,亦师亦友
尽管之前做足了备课工作,但由于学生们基础较差,学习生活都使用方言,志愿者重新备课,努力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并通过丰富讲课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规范了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当地留守学生的比例达到95%。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使得有些孩子性格很叛逆;有些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用爱和责任感化他们,耐心与他们交流,逐步让孩子们敞开心扉,改正性格上的缺陷。而在高中,通过校园广播、面谈、回复同学们心理问题信件,志愿者们帮助高中生走出迷茫、拜托困境。队员们说:“对于同学们的心理问题,短时间我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我们可以当一个倾听者,给同学们的心中一片阳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志愿者们一方面作为老师传授孩子们知识,一方面作为朋友给同学们心理上的安慰和辅导。那)花般的信件、寝室彻夜的促膝长谈中无不表现了志愿者与学生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感动———挥手告别,满载永远的爱
尽管环境是艰苦的,但这段充实的日子给队员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也让离别显得更加不舍。志愿者刘先品的日志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挥手,没有泪水,没有忧伤,没有离愁,但并不代表我完全放弃了这段记忆和对于你们明天的祈祷。”
离别时,好多小学生都哭了,队员们说有个小女孩眼睛都哭肿了。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我们爱你,你爱我们吗?”孩子们将亲手做的小礼物、为老师画的画像送给了志愿者,他们还唱起了《好人好梦》《感恩的心》,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和不舍,感谢志愿者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最让志愿者感动的是小学附近的老奶奶,按当地风俗为即将离开的志愿者们放鞭炮,祝福他们一路顺风。
在接受采访时,支教队员黄颖说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但最深刻的感受是幸福。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童真的脸蛋时,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要将所有的不舍化为对孩子们的祝福:希望他们走出大山,拥抱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每位志愿者都认为这13天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在尽力感染这里的环境与人们,给孩子们带去他们能做到的改变。志愿者们坚信大别山的孩子们一定会风雨兼程、勤奋刻苦,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会坚守信念,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