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罗海鸥院长在“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
以“守道以约”概括南国农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秘诀


  本报讯记者黎祎报道:8月1至3日,中央电化教育馆、西北师大、华南师大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 “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我校罗海鸥院长应邀和国内外350多名专家学者一起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守道以约:南国农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秘诀》的专题发言。
  罗院长在发言中说,“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变迁,总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品质和人格的力量,使我们超脱这个时代的喧嚣和浮躁;也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多元,总有一种高洁的灵魂和简约的追求,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感动和温暖,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和返璞归真。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南国农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灵魂式的领袖人物。”“南国农先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什么因素使他成为引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著名教育家、学术大师?我认为,南先生波澜壮阔、曲折奇美的90年,他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秘诀,可用‘守道以约’来概括。”
  罗院长认为,南国农先生守的“道”,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是孔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是南先生安身立命之根本,使他专心致志、从容淡定、惟一惟精,内心充满自由、欢乐和尊严;这个“道”,是他的世界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是他的所思、所感、所创,是他始终如一的生活方式。他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自己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坚守属于自己的“道”。这个“道”,也就是他与战友、电化教育先驱者之一萧树滋五十多年来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一件事”(两句话即陶行知说的:“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一件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体系)。
  罗院长认为,南国农先生“守道以约”,首先体现在七个“坚守”上。
  一是坚守教育信仰。他一生的教育信仰和追求,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电教体系。二是坚守西北边疆。他回国后在生活困苦、工作艰辛的兰州,一干就是60年。他的成就和荣誉背后蕴含了多少不为外人所知、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和忍耐!三是坚守教研一线。即使九十高龄,他还坚持上课、带研究生,主持国家的重大课题研究,还担任《电化教育研究》的主编等。四是坚守传统文化。他是既有国际视野,又是非常“中国化”的学者,“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五是坚守自主创新。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在教育上做一个“有胆量开拓的人,有胆量创造的人”。他反对西方中心和依附论,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六是坚守终生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还思考到老、创新到老。七是坚守实践导向。他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几乎都是从大量的调研和实践中抽取出来的。
  罗院长认为,南国农先生的“守道以约”,还反映在其道之思、道之情和道之创上。
  一是道之思。衡量教育家的首要条件,是看其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南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毕业于中山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授业问道于朱家骅、许崇清、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加上丰富的教育实践,使他具有远高于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才学识,催生了他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新思想。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思想———“成功的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观点。
  二是道之情。中国具有重感情的传统。作为中国人,又是杜威的学生,南先生汲取了东西文化的精华,对感情的理解上升到教育者的天职的高度,发挥到极致。他在8月2日上午的发言,让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动容,上了一堂终身难忘的人生课。他坚持要走到讲台站着讲。一到讲台,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他激动得泪水都要流下来,说不出话来。他用八个字来表达心情:一是高兴。许多老朋友又见面了,他很珍惜;还有不少新朋友,他很高兴,说明电教事业越来越兴旺。二是感激。这么多人放下繁忙的工作从各地来到这里,有的人从国外回来,家都没回,就直奔兰州。三是惭愧。说他只做了一点点事,给他这么大的荣誉。四是超越。他要向105岁的周有光和94岁的申泮文两位榜样学习,继续与大家一起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而努力。
  三是道之创。南先生一直把陶行知作为榜样,激励自己成为能创造、会开辟的第一流人物。他身体力行,并勉励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努力做第一流的人物。他为创立和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做了许多创造性、开辟性的工作。仅近30年来,他带领西北师大的同事就创造了七个全国第一:举办第一期全国电化教育研讨班,创办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术杂志———《电化教育研究》,举办全国第一个大型电化教育展览,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高师电化教育公共教材———《电化教育》,举办全国第一次电化教育知识大赛,举办我国第一次“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活动”,举办“两岸三地”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西部行活动。这都载入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册。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体系,他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总结,除创造性地提出“电化教育”的概念外,还概括出一系列的电化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可归纳为十方面的“三”,即:电化教育是三位一体的领域:一门科学、一项事业、一种产业;研究和发展电化教育学科的基本路径是“三深入”: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学未来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树立“三和一同”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抓住“三重”(基础、前沿、特色)、推进“三化”(中国传统教育经典现代化,西方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学科本身基本理论的深化和细化),注意“三防”(防西方中心和教育技术依附,防学术腐败,防网络病毒),从而实现建设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目标。等等。
  罗院长认为,这十个“三”,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清新易记,且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意味深长,构成了一部别具一格的电化教育学。南先生的成功,印证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 “任何本质性的和伟大的事物都源自于如下事实:人有一片故土,并扎根于传统之中”;证实了南国农先生“立足本国实际,追踪现实问题,既要借鉴,更要超越。这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的两个基本特征”的科学性;印证了中国文化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无限空间和能力,对于学贯中西的教育家来说,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碰撞,会更加凸显中国教育文化的本色和无限生机。
  罗院长最后深情地说,“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思想、重感情、能创造的教育家,一位集英俊、睿智、善良、坚强、自信、执着、宽容和健康于一身的智者、勇者和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