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悼念李昌老校长
李家宝


  李昌老校长逝世了!
  惊闻李昌校长的逝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每一个哈工大的师生员工,尤其是老一代八百壮士的每一分子,都十分震惊,无比悲恸,多端感慨,万分怀念。
  李昌老校长为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成长壮大,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是新中国政府接管哈工大后学习苏联期间奠基人中功劳最大、成果最丰、影响最广者。他1953年到哈工大,1964年离开,担任第一把手的领导,在位、在校时间共11年。
  他在校的11年间,前5年我在机械系任代理系主任、系主任,后6年中5年半任教务处处长,仅半年为教务部副部长,但主管教务处,所以可以说与李昌老校长天天见面,日日在一块工作、讨论、钻研。尤其是后6年,包括老校长出差参加有关规划、教育、教学问题会议时,我都一齐同往。我受他的栽培、重用、指导,并和他相互切磋,永远难忘。最最难忘的是他独特的工作作风与深刻的教育、教学思想。
  独特的工作作风老校长在哈工大工作期间的工作作风十分独特:
  不断工作、狂热工作的工作特质。老校长热爱事业,热爱工作,没有休息,天天3个单元地工作,还自嘲地说:“没有第三个单元的工作,睡不好觉。”寂静的夜晚,寒气袭人,人们大都已经入睡,而老专家院三栋一楼的李昌常委办公室仍然灯火辉煌。热烈的讨论、仔细的分析……常常使人们却忘记时间的逝去。老校长家就住会议室上面的三楼,经常晚间开会过晚了,夫人冯兰瑞打电话催促停止会议早些回家休息。他不仅不结束会议,有时反而说还有第四单元的工作,声称已通知五栋的专家食堂,准备了夜宵,还说,毛主席定的嘛!晚上开会超过10点,可以吃碗面条。我们吃着夜宵时,感慨无穷,面条的热气暖透了心窝。出差在北京期间也同样,第三单元工作是少不了的,凡是夜间工作过晚或任务很好完成时,他都自费请大家加餐。
  可以说,老校长在校11年,日日夜夜地操劳再操劳,工作再工作,没有一天停止而休息,即便有点疼痛发热病,也头戴散热器坚持工作着。
  穷追到底,不断钻研,不耻下问的学风。老校长碰到问题了,总是要穷追到底,找最基层的干部或教师专题请教。许多教研室主任被他抠问得满头大汗。有人及苏联专家建议他补学一点高等数学与俄语的知识,他接受并坚持学到底。一位刚调来不久的青年助教为他专门讲授高等数学,他听了讲课对这位教师大加赞赏。由于这位青年教师后来表现突出,他坚持在全国职称评定中破格申报,由助教提升为副教授,成为震动全国高教界的一桩大事。在一些有名无实的会议上,老校长偷偷背俄文单词、演算微积分习题的趣事,传为佳话。2002年12月,已经高龄、重病缠身的老校长,还让秘书给我发来亲笔签名传真,问我为什么哈工大有的学科不能很好发展,要我给予解惑。可见,老校长还一直关心着哈工大的事物,还一直保持着探讨问题不耻下问的学风。
  亲自动手,反复收集资料,认真讨论修整的作报告文风。老校长凡是作报告或是写文章,都不仅亲自动手,而且有一套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先收集资料,整理分类,召开不同小型座谈讨论会,制成许多小卡片,由秘书起草大纲,讨论或补充修改后再由秘书修改,最后他亲自改写成文,或成为提纲。报告时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许多小卡片尽量发挥,“一二·九”运动周年纪念大会上报告时的情景,(参见哈工大校史第239页等处)就是例证。老校长手持小卡片自带茶杯,一登上大礼堂的讲台,立即掌声四起。老校长用宏亮的声音,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即时发挥的内容,是那样引人入胜,是那样地让人着迷。礼堂里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我一生最崇拜两个人的报告,一是闻一多,另一个就是老校长李昌。
  深刻的教育、教学思想老校长留给哈工大最为宝贵、重要的核心财富,应该说就是他在哈工大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成长壮大的指导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科院校起着某些示范作用。它的光辉一直在照耀着我们。
  哪些是老校长在哈工大的教育、教学思想,这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现简略说,应该包括这些方面:
  不拘一格选拔、培养、重用青年知识分子。他不怕被人扣上“用办共青团的办法来办大学”的帽子,也不怕被认为是“收罗杂家”,培养出了被他称之为“八百壮士”的优秀、突出的教师队伍,以及公认的历届优秀毕业人才,就是明证。
  倡导和推行“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理念。“规格严格”,这本是教学上学习苏联学籍管理的一种举措,后来老校长认为教学上、管理上也应功夫做深入,从而概括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一句口号,现已成为了校训。
  “拔尖子、摘桃子”的科研团队思想。他积极倡导搞科研要有集体主义的团队思想,好比在桃树下想吃桃子,多数人垫底,高举尖子人才,摘下桃子,才好大家分享成果。其含义是,一方面不应都去争当尖子人才,而应该找出拔尖者,大家合作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取得成果,拔尖者不应忘了团队成员的垫底者,而应共同分享。意义深刻,但当时甚至如今并未被有些人所完全理解。
  老校长在哈工大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他本人的创建物,但同时也是当时哈工大的老八百壮士和全体教师、员工共同参与构成的传统与理念。让我们每一个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哈工大同仁、学子都来参与继承、发扬老校长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热爱老校长,因为他热爱事业,深深地热爱着哈工大。他为哈工大贡献了生命中最重要的11年。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揪回来批斗,在那样艰难痛苦的批斗会上,仍然坚贞不屈,敢讲真话,并庇护着我们这些追随者。至今夜晚回忆起这些情景,我仍然热泪夺眶。
  我们尊敬老校长,因为他勇于创新,敢于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
  我们崇拜老校长,因为他敢讲真话,坚持真理。
  老校长!人死不能复生,我们怀念您、追忆您,将体现在进一步深入学习您在哈工大的作风,更将体现在努力钻研、发扬您在哈工大的教育、教学思想。高举这面旗帜将应该会促进和有助于哈工大攀登世界高峰。